第598章 白山黑水间的暗黑时光(2/2)
他们的处境,已非“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所能形容,那是一种被整个世界遗弃,在冰封地狱中独自面对恶魔围剿的绝境。
首先降临的,是日寇最为毒辣的一招——“归屯并户”与“集团部落”。这并非简单的迁移政策,而是一套系统性的、旨在从根子上灭绝抗日力量的种族隔离和集体迫害手段。
何为“人间地狱”?
想象一下:世代居住在山林边的农户,在某一天被凶神恶煞的日伪军驱赶出家园。刺刀之下,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房屋被点燃,祖辈开垦的田地被荒弃,来不及带走的家当在火中化为灰烬。然后,像牲畜一样被押送到一个指定的、四周挖着深沟、筑着高墙、拉着铁丝网、矗立着炮楼的地方。这就是“集团部落”,老百姓称之为“人圈”。每个部落只留一两个出入口,由日伪军警严密把守,出入需要严格的“良民证”和检查,实行保甲连坐,一人“通匪”,全甲遭殃。
这一招,彻底割断了抗日部队与人民群众——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战士们不再是鱼,百姓不再是水,他们成了被无形铁壁硬生生隔开的骨肉至亲。村庄再也无法提供一粒粮食、一片御寒的布、一颗救命的药,甚至一条宝贵的情报。
失去了补给来源,抗联将士面临的,是人类生存极限的挑战。
“饿”字,是刻在每一个幸存抗联老兵骨髓里的记忆。粮食断绝后,漫山遍野的野菜、树皮、草根成了主食。老战士们后来回忆,能吃的树皮只有最里面嫩的那一层,剥下来煮烂,嚼在嘴里如同木渣。皮带、靰鞡鞋的皮面,都被煮软后用以果腹。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肠胃,发现的只有未消化的棉絮、树皮和草根,没有一粒粮食。连凶残的敌首都为之震动折服,这需要何等钢铁般的意志,才能在如此极限的饥饿下坚持战斗?
东北的严冬,气温动辄零下三四十度。缺少棉衣棉鞋,许多战士的手脚冻得像萝卜,溃烂流脓,最后发黑坏死。夜晚露营,不敢生火(怕暴露目标),只能相互依偎在雪窝子里,第二天清晨,常常有人再也无法醒来,被活活冻成僵硬的雕塑。不是战死,而是冻死、饿死、病死在茫茫林海,是无数抗联战士共同的归宿。
“集团部落”内百姓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瘟疫(如霍乱、鼠疫)频发,死亡枕藉。而与百姓隔绝的抗联部队,同样饱受疾病困扰。负伤后没有药品,伤口感染化脓,只能靠意志硬扛,或者用土办法,甚至用烧红的烙铁去烫,其痛苦可想而知。很多英勇的战士,没有倒在枪林弹雨中,却死于一场风寒或一次普通的腹泻。
然而,就是在这样炼狱般的绝境中,抗联的旗帜始终未曾倒下。
一位抗联老战士后来含泪回忆:“日本鬼子这一招(集团部落)最毒、最狠!它把我们变成了离水的鱼,断线的风筝。但我们不是鱼,我们是山里的松柏!我们不是风筝,我们是扎在这片土地里的根!就算饿死、冻死,我们的魂也要守着这白山黑水!”
他们用最简陋的武器,对抗着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们用超越生理极限的意志,在绝望中坚守着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斗争,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
江河深吸一口气,仿佛能感受到那穿越时空而来的刺骨寒意与灼热信念。
那段历史,不仅仅是档案中的几行字,那是用鲜血、生命和无法想象的苦难铸就的精神丰碑。它告诉后人,即便身处无边黑暗,只要信念之火不熄,就能熬过最漫长的寒冬,迎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