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忠良之后(2/2)
更何况江宁发动文字狱已激起众怒,苏州那边闹得不可开交,连王绍徽都压不住。
他正色对刘孔昭道:“诚意伯,劳烦你再跑一趟,为本宫拉拢苏州的读书人,尤其是复社的张溥、张采。
若能得他们支持,咱们便等于得了整个江南读书人的支持。”
刘孔昭笑着点头:“主公放心,孔昭必竭尽全力游说二人,让其归顺主公。”
徐弘基点头,亲自将他送出门。
返回府中,徐弘基觉得不能坐以待毙,当即召集南京京营的各大心腹试探态度。
他虽执掌京营多年,却基本没去过营中,平日全靠心腹掌兵,若这些人与自己不同心,便要找理由拿下,换成可靠之人。
没曾想,他刚说两句,众人便当场表忠心,愿听其号令、共进退。
徐弘基心情大好,恨不得当晚便调集兵马与江宁决一死战。
他不知道的是,刘孔昭离开魏国公府后,竟悄悄跑到兵部衙门外求见江宁。
江宁听闻刘孔昭求见,满脸疑惑。
他对刘孔昭并不陌生,尤其对方的老祖宗刘伯温,在历史上如诸葛武侯一样传奇,民间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他当即命人将刘孔昭请入暂居的小院。
只见刘孔昭年过三旬,面如冠玉,三缕长须垂胸,手持羽扇,活脱脱一副诸葛孔明在世的模样。
他也在上下打量江宁,二十出头的年纪,身穿蟒袍,头戴金冠,腰系玉带,剑眉星目,虽年轻却沉稳,身上的杀气更是压的人喘不过气来。
刘孔昭暗自感慨:不愧是天子第一心腹,京城五大狠人之首。
他赶忙抱拳行礼。
江宁面带疑惑:“不知诚意伯深夜求见,所为何事?”
刘孔昭笑道:“本伯深夜求见钦差大人,是有要事相告,且事关重大。”
江宁笑了笑,未接话,只盯着他。
他对刘孔昭有些了解。
原本历史上,清军南下入南京,南京勋贵尽数投降,唯有怀远侯常延龄拒受官职、隐居山林。
而刘孔昭虽平日品行不端,却未像其他勋贵般直接投降,也未如常延龄一样归隐,反倒一路逃奔鲁监国,得重用后随张明振、张煌言抗清,虽有战绩,最终仍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其结局众说纷纭,或是战死殉国,或是出家为僧,具体真相难以考证。
但江宁知道,这段时间刘孔昭频繁出入魏国公府,与各家勋贵往来密切,不知在搞什么名堂。
被江宁盯着自己一言不发,刘孔昭额头冒汗,江宁名头太响,他本想等对方主动询问,好趁机讨价还价,可江宁不接招,他便有些不知所措。
又怕江宁动怒,当即扑通跪倒,紧张道:“钦差大人,本伯今日是来告密的!
魏国公徐弘基联络南京各家勋贵,准备密谋造反!”
江宁闻言一愣,徐弘基竟要造反?
这太出乎意料了。
原本历史上,魏国公一脉在清军面前直接开门投降,毫无反抗勇气,没曾想在自己面前竟有胆量造反。
他眼神冰冷:“诚意伯,此事你如何得知?
可有实证?
若无实证,诬陷当朝国公的罪名,可不是你能担得起的。”
刘孔昭赶忙将徐弘基与自己密谋造反、派他联络勋贵、准备发动反叛的具体计划全盘托出。
江宁闻言火冒三丈,恨不得当场弄死刘孔昭,徐弘基造反,十有八九是这老小子蹿撵的,还为其拉拢了二十多万兵马。
自己手中仅四万兵马,一旦开打,江南读书人、士绅富商再趁机出手,自己怕是要阴沟里翻船。
可这刘孔昭关键时刻竟卖了徐弘基,实在让人看不透。
他冷笑:“诚意伯,徐弘基造反,你可是出了大力的,如今怎想起向本钦差告发?
跟着他造反,说不定还能混个‘从龙之功’呢。”
刘孔昭赶忙道:“徐弘基世受皇恩,不思报效,竟阴谋造反,罪大恶极!
本伯身为忠良之后,岂能与他同流合污?
自当揭发其恶行,还望钦差大人明鉴,本博对朝廷、对陛下忠心耿耿!”
江宁直接被逗笑了,若不是顾及对方是来投靠自己的,真想给他两个大耳刮子。
口口声声忠于朝廷,却帮徐弘基拉拢了二十多万人,这是把自己当傻子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