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白居易:一代诗魔,烟火人生(1/2)
一、潮起潮落的盛唐余晖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代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尤其是盛唐时期,诗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闪亮的宝石。然而,白居易所处的时代,已非盛唐那般繁华昌盛,而是唐宪宗元和年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局面让大唐王朝摇摇欲坠。尽管宪宗皇帝有“元和中兴”的宏图壮志,试图重振大唐雄风,但社会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如毒瘤般侵蚀着这个古老的帝国。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民生疾苦,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白居易(772-846)诞生了。他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中小官僚家庭,童年的他,便随着家人辗转于宿州、江南等地,这种漂泊的生活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知的种子,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
二、寒门少年的文学突围(772-806)
天赋与磨砺
白居易自幼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五岁时,他便开始学习作诗,九岁时便已熟悉声韵。他在文学上的天赋,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黑暗的夜空中闪耀。父亲对他悉心教导,而江南文化的熏陶,又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灵动的元素。江南的水乡风光、浓郁的文化氛围,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他的心田,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灵动的意象。
白居易十多岁时,便写下了那首闻名遐迩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其质朴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寓意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这首诗一经问世,便震动长安。当时的大诗人顾况初见白居易,见他年轻,便调侃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诗后,不禁大为赞赏,改口道:“有才如此,居亦何难。”从此,白居易的才名便在长安传开了。
科举突围战
在唐代,科举考试是文人实现政治抱负的重要途径。白居易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在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这一成就,是他多年苦读的结果,也是他文学才华的肯定。同年,他又参加了制科考试,并在拔萃科中拔得头筹,被授予盩厔县尉一职。
盩厔县尉是一个基层官职,但却是白居易政治生涯的起点。在这个岗位上,他深入基层,接触到了社会的底层人民,了解了他们的疾苦和需求。他亲眼目睹了农民们在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下艰难生活的情景,心中充满了同情和感慨。这段基层历练的经历,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诗歌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疾苦。
三、改革者的政治理想与折戟(806-815)
左拾遗的锋芒
元和元年(806),白居易被召回长安,任左拾遗。左拾遗是一个谏官职位,负责向皇帝进谏,指出朝廷政策和官员行为中的不当之处。白居易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投身到政治改革之中。
在任职期间,白居易共计上书言事七十五篇,直言不讳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诸多弊病。他批判宫市之弊,宫市是唐朝宫廷从市场上采购物品的一种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宦官们常常利用这一制度,以低价强买百姓的货物,甚至分文不给。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生动地描绘了宫市制度下,百姓的货物被掠夺的场景,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宫市制度的批判。
此外,他还对朝廷的税收政策、官员选拔制度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的直言进谏,得到了唐宪宗的一定认可,但也引来了权贵们的忌惮和不满。那些被他批判的权贵们,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时刻想着打压他。
永贞革新余波与宦官打压
就在白居易积极投身政治改革的时候,朝廷内部的政治局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爆发,这场政治变革的失败,使得朝廷中的政治氛围变得更加压抑和黑暗。白居易虽然在“永贞革新”中侥幸免祸,但他因直言敢谏,遭到了宦官和权贵们的联合排挤。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势力派人刺杀。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书请求缉拿凶手,严惩藩镇藩镇割据势力。然而,他的这一行为却触怒了宦官和权贵们,他们以“越职言事”的罪名,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这是白居易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他的政治生涯陷入低谷。
在被贬江州期间,白居易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愤懑。他借酒消愁,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着名的便是《琵琶行》。在诗中,他通过对琵琶女身世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女的遭遇,让他看到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也让他对社会的不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中隐哲学的诞生(815-825)
地方治理实践
经过一段时间的贬谪生活,白居易的官职有所调动。他先后担任过苏州刺史和杭州刺史。在地方任职期间,白居易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致力于地方的建设和发展。
在杭州,他主持修筑了白堤,这条堤坝不仅起到了防洪的作用,还为西湖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他还在钱塘湖周围兴修水利设施,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他在《钱塘湖石记》中详细记录了自己治理水利的经验和方法,这些方法对后世的水利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苏州,白居易注重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他修建了学校,选拔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的这些举措,为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苏州和杭州任职期间,白居易深入民间,与百姓们打成一片。他关心百姓的生活,积极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和尊敬。
忠州刺史期间改良农具“耖”
忠州(今重庆忠县)在当时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农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白居易到任后,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们的生产情况。他发现,当地的农民在耕种时使用的农具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经过一番研究和尝试,白居易改良了农具“耖”。“耖”是一种在耕田后用来平整土地的农具,白居易对它的形状和结构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轻便和高效。这一改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们的劳动强度。白居易的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他对农业生产的关心,也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隐与乐天知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