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又一好消息(1/2)
就比如平台的适配性,毕竟这套系统本来是安装在相对稳固的装甲平台内的,相对之下比较稳定,但如果安装在火炮上就不一样了,开火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和冲击振动。
这样一来一些精密的电子配件,会不会损坏这就不好说了。
还要适应更恶劣的环境,因为如果是坦克的话,这套设备会安装在坦克内,但如果换成大炮,那么就没了装甲保护,像是沙尘、雨水、严寒、酷暑等等这些都会对这一套系统造成影响。
所以也需要为这一套系统,安装更高级别的三防,也就是防水、防尘、防腐蚀,来保护激光测距仪等设备,还需强化火控系统抗震动、抗冲击能力。
而这些还只只是最简单的。
难得还在后面,还需要为了这一套系统重构人机交互,这个很好理解,那就是需要为炮班成员设计全新的操作终端和显示单元,来让成员进行操作。
这个就麻烦了,需要编写全新的训练大纲和操作规程,将坦克单车组协同模式转变为炮班协同模式,让炮长、瞄准手等士兵,能够高效地运用新系统。
还要准备点单独的发电设备,保证红外跟踪器、传感器、指令发射机持续工作。
此外就是目标与射程适配,坦克火控针对的是中短距离移动目标,但大炮是更远的目标,可能涉及数公里至数十公里,所以必须升级探测模块,就比如延长红外跟踪器有效距离,补充弹道计算参数之类的。
特别是气温、气压、风速、风向这些参数。
对于远距离曲射弹道来说,这些参数是是影响精度的关键,所以对于打击距离超过4000米的火炮系统,还需要实时更改这些参数才可以。
不过这些不用一次性研究出来,慢慢来就可以。
李枭想的是在火炮火控系统这方面,先拿高射炮来案例进行研究,用这一套系统来打击飞机。
尤其是针对低空、慢速的直升机,或者是低空飞行的战斗机,应该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
如果能把这种高射炮布置几台在战场上的话,就能够大大增加打击率,操作的士兵也能够更安全。
毕竟火控计算机在收到目标参数后,会结合风速、温度、气压等环境信息以及所用武器的弹道特性,在极短时间内计算出射击距离、发方向等信息。
这些是人脑所达不到的。
只不过想要用在高射炮上,难度比在大炮、坦克上还要难,因为火控雷达必须从搜索模式转入锁定跟踪模式,将波束持续聚焦在目标飞机上,以毫秒级的刷新率获取其精确的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和航向等实时数据,这样才能够为后续打击提供精确指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