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掩膜台困局!单日348.2亿?老马:我们能赢吗?(1/2)
直到上午十一点,陈延森才乘车赶到森联科技园。
此时拼呗的总成交额是197.4亿!
时间眼看就要过半,黄征在办公室里满心焦虑。
参照过往的销售节奏,今天的总销售额,乐观估计能突破400亿,要是情况不理想,可能就只有380亿。
可400亿的目标早就定好了,这要是完不成,怎么跟老板交代?
无奈之下,黄征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直播卖货板块,同时针对高价值用户,定向追加了一些补贴活动。
至于让商家刷成交额,他没想过。
因为他很清楚,一旦被老板发现,会有什么后果。
另一边。
陈延森刚到办公室,梁劲松和林南就发起了视频会议请求。
“老板,沪城微电子那边已经把投影物镜系统需要的透镜组制作完成了,光学系统所需的大部分模组,我们都搞定了。”
林南面带微笑地分享着。
“华卓精科的掩膜台精度,最高能达到多少?”
陈延森开门见山地问道。
一套完整的反射式光学系统由收集镜、照明系统、投影物镜系统、掩膜版和掩膜台组成。
缺一不可!
前面几项技术都啃下来了,只剩最后一个掩膜台。
这玩意是光刻机中固定掩膜版,并可以实现高精度移动的机械结构,相当于掩膜版的“智能工作台”。
就像一个高速运转、且不晃动的云台!
只不过,掩膜台对速度、精度的要求,是相机云台的数千倍、数万倍。
用大白话来说,掩膜台其实是一个专门“托着掩膜版干活、还得保证它动得又准又稳”的高精度工作台。
比如你要在蛋糕上印图案,掩膜版是那张带图案的模板,而掩膜台是用于摆放这块模板的支架。
它的核心作用是,稳稳托住掩膜版,再按要求精准移动,确保芯片电路能清晰、准确地印在硅片上。
林南脸上的笑容一滞,苦涩一笑:“老板,胡老帮我们联系了清华和华卓精科团队,这两家在掩膜台领域的制造工艺,勉强能达到45纳米。”
光刻机的更新换代是跳跃式的!
别看45纳米和28纳米之间,仅有几代的差距,但28纳米工艺的掩膜台,在速度、加速度、精度和稳定性上的研发难度比45纳米节点高出了几十倍。
全球唯有尼康、佳能和阿斯麦三家的掩膜台,能支持28纳米的工艺制程,而28纳米以上,仅有阿斯麦一家。
而掩膜台通常是作为光刻机整体设备的一部分进行研发和生产的,一般不会单独对外销售。
沉吟半晌后,陈延森缓缓开口:“华卓精科对28纳米掩膜台的研发,有没有具体的技术方向?”
林南听后,连忙调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文档,投在共享屏幕上:“胡老提到过,华卓精科在三年前就启动了28纳米级掩膜台的预研,只是卡在了两个核心问题上。
第一,高速运动下的姿态控制,目前他们的伺服系统在加速度达到2G时,精度就会出现微米级偏差;
第二,真空环境下的热变形补偿,掩膜台的金属构件在温度波动0.1摄氏度时,就会影响定位精度,他们试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但成本太高,而且加工工艺还不成熟。”
2G?
陈延森哭笑不得。
要知道,掩膜台的加速度越大,可以缩短掩膜台的加速和减速时间,从而提高光刻效率,减少芯片制造的时间成本,这对于大规模芯片生产来说非常重要。
阿斯麦NXT1950iDUV光刻机的掩膜台加速度均值为15G,峰值可达25G。
华卓精科的掩膜台仅仅是能用而已,压根没法商业化。
他算是看明白了,以国内配套产业链的技术实力,很难支撑星源科技完全掌握光学系统的核心技术,这是绕不开的现实问题。
2G的加速度与阿斯麦25G的峰值比起来,就像蹒跚学步的孩童与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实力悬殊。
而且,加速度过大会对设备的机械结构、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进而导致精度下降、稳定性降低和设备寿命缩短等问题。
同时,高加速度还会带来更大的能耗和发热问题,需要更先进的冷却和控制技术来解决。
很明显,华卓精科的技术方案属于‘投机取巧’的类型,故意降低了加速度的数值,从而更容易保证精度和稳定性。
但这样的掩膜台,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芯片生产的实际需求。
“我知道了,先跳过掩膜台,把精力放在真空与环境控制系统上。”
陈延森想了想,对着林南吩咐道。
说完,他又看向梁劲松,不紧不慢地问道:“良率有没有提升?”
“老板,当前的良品率稳定在97.5%,只要材料供应稳定,我能在三个月以内,把年产值提升到10亿美币的水准。”
梁劲松信心满满地回答道。
陈延森闻言,微微颔首,示意梁劲松继续介绍产能情况、工艺优化进度和检测环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