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鲍季平回江州(2/2)
“诺!”如意躬身领命,眼中精光闪动。
姬长伯最后看了一眼那巨大的地图,仿佛要将那变幻的疆域刻入脑中。
乳母刚抱着咿咿呀呀的小姬阳退出议事堂,殿外便传来一阵急促而谨慎的脚步声。
一名寺人(宦官)躬身趋步入内,声音清晰而恭敬地禀报道:“启禀王上,诸位大人,首辅鲍季平鲍大人已至宫门,求见王上,言有要事禀奏。”
殿内凝重的气氛为之一变。黄婴、卢林等人眼中都闪过一丝亮色。
鲍季平作为内阁首辅,亲自坐镇上庸,督导对北方新附的陈、郑两国的消化与治理,已近半载未归。
他的突然返回,必然带来了关乎汉国南翼稳定与未来发展的重要消息。
姬长伯沉静的脸上也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他微微颔首:“宣。”
片刻后,风尘仆仆却步履稳健的鲍季平大步走入议事堂。
他年岁与黄婴相仿,但精神矍铄,面容因长期在外奔波而略显清瘦黝黑,一双眼睛却锐利如鹰。
他先向姬长伯郑重行礼:“老臣鲍季平,参见王上。”
“鲍卿辛苦,平身。”姬长伯虚扶一下,语气温和,“卿不在上庸坐镇,突然返都,想必陈郑之事,已有定论?”
鲍季平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黄婴、卢林和如意,算是打过招呼,随即从宽大的袖袍中取出一份厚厚的奏章,双手呈上:“王上明鉴。
老臣此次回都,正是为禀报陈、郑两地安抚、改制之初步结果,以及……后续方略之建言。”
他没有急于展开细节,而是先沉声道:“托王上洪福,我军将士用命,政令通达。陈、郑旧地,大规模抵抗已基本平息。我军采取‘剿抚并用’之策,对顽抗旧贵族坚决镇压,对顺从者予以安抚,并迅速推行我汉国律法、田亩制度,选拔当地寒门士子充任基层官吏。目前,两地秩序渐复,春耕未误,民心虽仍有浮动,但大势已定。”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了几分:“然,此两地,尤其郑地,地处中原腹心,四战之地,民风迥异于我江汉,旧贵族势力盘根错节,非以重兵镇守,辅以怀柔文治,难以长久。此乃老臣与上庸都督府、以及派驻陈郑的诸位官员共同之见。”
姬长伯接过内侍转呈的奏章,并未立即翻阅,而是看着鲍季平:“以卿之见,当如何‘长久’?”
鲍季平显然早有腹稿,他转身指向那幅巨大的地图,手指落在了原本陈国和郑国的区域,那里已经被标注上了汉国的赤色。
“王上,诸公,请看。我汉国如今疆域,北接晋之南阳诸地,西邻秦国,东接宋卫鲁,南抚百越。形胜之地已得,然四面皆需设防。陈郑新附,如同我汉国伸向中原的一只臂膀,有力,却也极易受创。”
他的手指重点在郑地点了点:“郑地,尤为关键。其北望晋魏氏,东窥宋鲁卫,乃天下枢纽。若不能将此地彻底消化,化为我汉国坚实之疆土,则非但无益,反成累赘,需常年派驻重兵,消耗国力。”
“因此,”鲍季平收回手指,面向姬长伯,声音铿锵,“老臣冒死进言!我汉国下一步战略重心,当暂缓北顾晋国风云,转而全力‘固本’!”
“固本?”黄婴眉头微蹙,似乎想到了什么。
“正是!”鲍季平目光炯炯,“此‘固本’包含二策。其一,便是倾注国力,稳固陈郑。迁移我江汉之民实边,鼓励通婚,广兴教化,使其语言文字、律法习俗,尽皆同化于我。同时,遴选郑地才俊,入我江州学部直属太学,授以汉国之道,再派回本土任职,以郑人治郑,渐收民心。此乃文治。”
“其二,”他话锋一转,指向汉国核心区域,“便是‘强干’。我汉国起于江汉,根基在此。如今疆域扩张,需有一条甚至数条便捷通道,连接江州与新得之陈郑,乃至未来可能获取之更多疆土。老臣建议,应立即筹划,征发民力,开凿、拓宽、连接各地水系陆路,构建一条自江州出发,经上庸,直抵郑地中心的大道!此道成,则兵员粮秣调运迅捷,政令朝发夕至,陈郑方可真正与我本土连为一体,如臂使指!”
鲍季平的一番话,如同在原本只聚焦于北方晋国剧变的议事堂中,投入了一块新的巨石,激起了另一层波澜。
他将众人的注意力,从北方的强敌与变数,拉回到了汉国自身的巩固与建设上。
黄婴抚须沉吟,他虽因赵国覆灭而愤怒,但也深知鲍季平所言确是老成谋国之见。
卢林作为兵部尚书,更是明白一条畅通战略通道对军事的重要性。
如意则若有所思,似乎在考虑这条通道建成后,锦衣卫的情报传递能快上几分。
姬长伯静静听着,目光在地图上汉国那蜿蜒的疆域上来回巡视。
北方的智氏与晋国是迫在眉睫的威胁与变数,但鲍季平提出的“固本”与“强干”,则是夯实国力的根基。
一边是北方诡谲的风云和潜在的裂痕,一边是内部整合与长远发展的迫切需求。
片刻的沉默后,姬长伯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坚定:“鲍卿所言,深合寡人之意。北疆之变,需密切监视,寻隙而动;然国之根基,更需稳固。两事,可并行不悖。”
他看向黄婴、卢林和如意:“北事,依前议,由锦衣卫加紧探查,兵部拟订应对预案。”
接着,他的目光落在鲍季平身上:“南事,便由鲍卿主导,内阁协理,立即着手制定稳固陈郑、修建贯通南北官道之详细方略,尽快呈报寡人。”
“诺!”四位重臣齐声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