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各路援兵齐聚(1/1)
三日后,约定的集结之日已至,杏山守将吕品奇、塔山守将周文郁、大凌河守将何可纲、大福堡守将高勋以及右屯卫守将尤世威,各自率领所部兵马,陆陆续续抵达宁远城下。
钱守庸此前下令,要求吕品奇率2000兵马、周文郁带2500兵马、何可纲领3500兵马、高勋携1500兵马、尤世威率3000兵马前来宁远集结,总计应集结兵力人。
然而,实际情况却远不如人意。吕品奇带来850人,其中骑马家丁120人;周文郁带来1100人,骑马家丁160人;何可纲带来1600人,骑马家丁220人;高勋带来650人,骑马家丁90人;尤世威带来1300人,骑马家丁200人。五路兵马实际总计5500人,其中骑马家丁共790人。
这些将领手下的家丁,皆是他们平日里从士卒里精挑细选而出,用细酒肥羊供养,聘请军中老手精心操练,故而对将领忠心耿耿,愿为其在战场上赴汤蹈火。但除去家丁,其余士兵多是临时拼凑的老弱病残。他们装备简陋,兵器锈迹斑斑,铠甲破旧不堪,许多人甚至衣不蔽体。这些士兵面黄肌瘦,眼神中满是迷茫与畏惧,士气低落至极。这皆因将领平日吃空饷,加之朝廷粮饷层层克扣,物资到士兵手中所剩无几。将领们为维持一定战斗力,只能将有限资源集中于豢养家丁,致使普通士兵待遇与训练难以保障,最终造成实际兵力与计划相差悬殊。
看着眼前这支与预期相差甚远的队伍,钱守庸和李明面色平静,毫无惊讶之色。他们二人领兵打仗多年,对这些官兵将领的虚实德行早有了解。驻守宁远这段时间,他们安排了不少探子,对辽东各地明军将领的实力进行了摸底,虽谈不上对每一处细节都了如指掌,但大致情况还是清楚的。
可马绍愉就不一样了。他常年在兵部坐办公室,虽是从各地送来的军报上对底下情况有所知晓,但哪里比得上这般亲眼所见带来的冲击。此刻,望着城外军营里那些乱糟糟、穿着如叫花子般的明军,他只觉三观震碎。原本想象中严整威武的大军,如今竟是这般模样,这让他内心充满了担忧与恐惧。
钱守庸见状,打开城门,将众将迎进城中的督师府,准备商议下一步的进兵计划。
待众人落座,屋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马绍愉坐在那里,眼神游移不定,手中不自觉地揉搓着衣角,心里犹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又硬生生地把话咽了回去。
钱守庸清了清嗓子,率先打破沉默,他神色凝重地说道:“如今这局势,想必大家都清楚。锦州危在旦夕,可咱们这兵力……实在堪忧。我思来想去,此次救援的主力,还得落在李将军身上。李将军,我想让你派手下的两个旅,率领这几路官兵一同前去救援锦州,你意下如何?”
李明心里快速盘算着,自己麾下的第一旅已经完成换装,第二旅也已经大半完成换装。部队配备了新式的后膛步枪、威力巨大的火炮以及杀伤力不俗的手榴弹等先进装备,战斗力在目前来讲,全世界都首屈一指。第三旅还未完成换装,留下来守卫宁远城刚好合适。思索已定,他站起身来,一脸坚毅地说道:“钱督师放心,没问题!我率领师部和第一旅、第二旅,共计9000多人,随大军一起,听凭督师调遣出征。”
钱守庸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接着说道:“既然如此,这行军序列得好好安排一番。我看,就由吕品奇将军率其所部为先锋,先行出发,探查前路情况,务必小心谨慎。”吕品奇听闻,心中虽有些不情愿,但还是抱拳领命。
钱守庸继续说道:“我与马监军居中,李将军你所部作为中军,稳扎稳打,这是咱们此次救援的核心力量。何可纲将军、周文郁将军和尤世威将军率部紧跟中军之后,互相照应。高勋将军,你带领本部兵马殿后,负责押运粮草辎重,确保大军后勤无忧,切不可有丝毫懈怠。”众人纷纷抱拳,齐声应道:“谨遵督师令!”钱守庸扭头对马绍愉道:“马监军,您代表陛下而来,也讲两句鼓舞下士气呗。”
马绍愉坐在一旁,听着钱守庸有条不紊地安排,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他深知此次救援困难重重,成功的希望渺茫;另一方面,皇命在身,他又不得不硬着头皮上。犹豫再三,他缓缓站起身来,脸上挤出一丝笑容,说道:“各位将军,此次救援锦州,乃圣上之命,关乎大明江山社稷。虽眼前困难重重,但诸位皆是我大明的栋梁,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望大家齐心协力,奋勇向前,早日解锦州之围,凯旋而归。圣上定会论功行赏,诸位的功绩必将载入史册!”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心里有多害怕。
钱守庸看了看众人,接着说道:“好!既然大家都已明确任务,那咱们明日一早,卯时正刻,准时出发。大军各部所需粮草,自行筹备,务必保证充足,不得有误。”
众人再次领命,随后各自散去,准备明日出征事宜。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