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嬴政去尚学宫(2/2)
而只有赵凌自己明白,他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理想君主的角色。
也正因如此,他内心深处,对信陵君那般真正拥有伟大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始终怀有一份深深的敬仰。
看着儿子流露出罕见的自省与对古之贤者的向往,嬴政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慈爱。
他并未点破,只是静静地品味着手中的牛奶。
这时,赵凌忽然眼睛一亮,仿佛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凑到嬴政面前,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讨好与狡黠的笑容,如同寻常人家向父亲撒娇的儿子:
“父皇,您如今卸下重担,一身轻松,总得找些有意思的事情做做,颐养天年也不能太过无聊不是?”
他笑嘻嘻地说道,“朕觉得……以父皇您的学识、阅历和威严,若是能去尚学宫,帮朕管管那些正值调皮年纪的弟弟妹妹们,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既能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又能将您的雄才大略,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大秦的下一代,岂非两全其美?”
“去尚学宫?”嬴政闻言,抚须的手微微一顿,眼中果然露出了浓厚的兴趣光芒,“嗯……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他本就对赵凌创建的这座融合了诸子百家,旨在培养新型人才的学宫抱有极大的好奇。
想当年,他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不得不行焚书之举,严格法家,但这并不代表他对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一无所知或不认可。
恰恰相反,他深知各家皆有长处,只是在那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他必须做出最有利于帝国稳定的抉择。
如今,内忧外患基本平定,匈奴都被打服了,百越归心,更有赵凌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继承者掌控全局,帝国根基已稳。
此时让诸子百家之学在可控的范围内再现荣光,相互砥砺,取长补短,对于帝国的长远发展,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尚学宫,正是这样一个绝佳的试验场。
更何况,赵凌将几乎所有适龄的皇室子弟都送入了尚学宫就读。
对他而言,能远离朝堂纷争,在学宫那片相对纯净的环境中,看着自己的儿女们学习成长,偶尔加以点拨,享受那份寻常老人渴望的天伦之乐,确实是人生一大快事,远比跑到偏远的巴蜀去静养要有趣得多。
赵凌见父亲意动,心中暗喜。
他如此提议,固然是为弟弟妹妹们着想,希望他们能得到最好的教导,但内心深处,也未尝没有一丝小小的私心。
他实在有点担心自家这位雄才大略,闲不住的老父亲,在祭祖大典之后,会觉得咸阳无聊,真的一扭头就跑巴蜀甚至更远的地方去考察了。
那岂不是让他这个做儿子的时时牵挂?
再者,他几乎能想象到,当尚学宫里那些原本就被扶苏和阿青管束着的小家伙们,突然发现传说中的帝师驾临,而且威严比之长公子和未来皇后更甚时,那副噤若寒蝉、叫苦不迭的场景……
想到这里,赵凌嘴角不由勾起一抹“幸灾乐祸”的笑意。
要知道,当年嬴政在位时,诸位公子和女公子,有几个在他面前不是战战兢兢,敬畏有加的?
嬴政似乎没有察觉到儿子那点“坏心思”,他想起了另外几个儿子,问道:“为父听说,你将朕那几个不太成器的儿子,比如将闾、赢高、赢僇他们,都送到军营里去磨砺了三个月?他们现在可有所改变?”
提到此事,赵凌收起了玩笑之色,正色回道:“回父皇,军营三月,效果显著。他们比起从前,少了许多宗室子弟常有的傲慢与娇骄二气,皮肤黝黑了,身板结实了,眼神也坚毅了许多,更懂得了责任与担当,越来越像真正的男人了。”
“假以时日,稍加培养,未必不能成为帝国之栋梁,届时便可委以一方之重任。”
嬴政听着,脸上露出了真正欣慰的笑容,连连点头:“如此甚好!如此甚好!能堪大用,方不负赢姓血脉!”
赵凌趁热打铁,语气带着一丝恳请:“所以啊,父皇,他们现在也都在尚学宫中进修。还望父皇此番前去,能再多费些心思,认真教导他们一番。”
“无论是学识、见识,还是为臣之道、为人之本,都需您这样的雄主加以点拨。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真正成为支撑起我大秦未来的合格宗亲,帝国的坚实栋梁!”
历朝历代,宗亲问题都是让皇帝颇为头疼的痼疾,要么养虎为患,要么圈养成猪。
但在赵凌这里,这个问题似乎变得轻松写意了许多。
他有着足够的自信与手段,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请动这位千古一帝、他们的亲生父亲亲自出山管教!
有嬴政坐镇尚学宫,亲自调教那些龙子凤孙,赵凌相信,再顽劣的宗室子弟,也翻不出什么浪花来,只能乖乖地成长为对帝国有用的人才。
烛光下,父子二人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
嬴政也隐约猜到自己这儿子都打的些什么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