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测量大地(1/2)
后世人对李世民的评价非常高,把隋末时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后人称之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而不是贞观盛世,原因就在于确实贞观年间还不是盛世,但是正因为贞观之治为后来的盛世打下基础。
不过李世民也是个凡人,只要是凡人都会犯错。后世人总结了李世民四个不足的地方,其中有一个就是痴迷佛教,比如在贞观年间盖了很多寺庙,比如对玄奘的超大规模的迎接排场。
葛明不知道道家以后会如何发展,毕竟自己能做的非常有限,葛明只能按步就班,一点点引导道家往自然科学的方向发展,如果李世民发现道家越来越有用,在执政中后期就未必痴迷佛教了。
现在的李世民不过三十出头,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正是充满自信的时候。
作为一个帝王来说,应该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才对,信祖宗、信子民,南朝萧氏的梁毕竟灭亡了没多少年。
长安城已经轰动,道家和皇子居然上天一看,这在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比原来那些绯闻更加震撼,传得就更加邪乎了,不到半天时间再也没人讨论所谓的绯闻了。
马车上的李泰唠唠叨叨,兴奋的根本坐不住,葛明内心不住的哀叹,为何不问问自己,这个玩意能够上天是什么原理?
“惠褒,为何不问问气球为何能够飞上天?”
李泰听后停止了兴奋的举动,挠挠头说到:“明哥儿,为何气球能够飞上天?”
“惠褒,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这个叫做自然规律。”
“甚至我们看不到,感受不到的,同样有规律。为何气球能够飞上天,无非是我们身边的空气被加热之后,密度比周围空气更低,所以就能浮上去了。”
李泰眨眨眼睛,疑惑地问道:“跟木头浮在水中类似吗?”
葛明点点头,说到:“不错,虽然不恰当,不过都是因为浮力。这种力我们直接看不到,但是可以通过现象看到其中的本质。”
“明哥儿,要是不用绳索固定住气球,又不停的加热,那会飞到哪里去?”
“至少能够看到云彩就在你脚下,更高的地方应该就上不去了。越高的地方空气也是稀薄,加热空气产生的浮力也就越小了。”
“明哥儿,这些东西你都是从哪里学来的?”
葛明故作高深的模样,说到:“这话我只说一次,千万不要传出去。”葛明看到李承乾、李泰眼珠子乱转,李恪目不转睛。
“我年幼时如同生活在梦中,经常被人嘲笑是个傻子,十岁那年才算正常,而正常之后就懂得很多东西了。”
“记得那天我淘气爬上了树,突然被雷击中昏迷,梦中一老者骑青牛,让我赶紧醒来。然后摸着我的头顶说:把你所学传于世人,从此之后就懂得了很多东西。”
这话葛明跟袁天罡说过。
李承乾说到:“明个儿,难怪你从来不在乎把自己所学传给他人。”
李泰说到:“那老者一定是神仙,一定是道家师祖,我们李家的老祖宗。”
好吧,既然这个时代的人都相信有神仙,那就是神仙好了。你家老祖宗就老祖宗吧,本小郎君是你家老祖宗的弟子,以后你们一定要尊敬我。
李恪第一次跟葛明接触,显然也被这番说辞震惊了。
“好了好了,等会到东宫咱们就开始计算大地的厚度,如何?”
李承乾和李泰点点头,李恪张大了嘴巴。
半天没说话的李恪此时总算忍不住了。
“葛侍读,你要计算大地厚度?这怎么计算?从这边挖个洞,挖到另外一边吗?”葛明觉得这是正常人的思维,自己年幼的时候也这么想过。
历史上不是记载李恪文才武功嘛,跟李世民最像,就这?那自己后世幼年也能叫文采武功咯。
葛明满头黑线,李承乾见状笑着说到:“老三,葛侍读认为大地是个球,计算大地的厚度其实是计算这个球的直径。”
李恪更是傻眼了,大地是个球?见了鬼了。
还是李泰记忆力不错,跟李恪显摆日食、月食、春夏秋冬季节更替,都可能证明大地是个球,而且还在转动的球。
李恪的嘴巴可以塞下拳头,打量着葛明等三人,不知道想什么。
最后李泰还补充到:“三哥,这个事情父皇不让传出去,说是为了避免恐慌。”
李恪点点头。
到了东宫,李恪也没打算告辞。再说李承乾都没赶走李恪的意思,那葛明更不愿意做这个坏人了。多个人参与而已,好像没多大影响。
葛明赶紧找了一大块平地,东宫地方就是大,景致基本没有,最多的就是空地。按照刚才竿子的长度,影子的长度,地上定好了庄子,用绳子拉紧摆好了直角三角形,葛明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角度。
结果发现是十一度左右,因为条件有限的缘故,也就只能测量个大概,不过也无法追求更高的精确度了。
其实理论上只要在地面上随便放一个东西,测量物体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完全就能得到阳光与物体的夹角来。
不过葛明认为物体越长影子也会越长,误差会更小一些。直角三角形知道了三个边的长度,完全能够计算出锐角的角度来,奈何手工算几乎不可能,葛明只好采用这种直接测量的方法来测量角度。
接下来四个人回到了李承乾的书房,李淳风此时也刚好赶到了。
葛明在黑板上画了一大圆,也画上了示意棍子的一条线,看到四人已经坐好,这才开始讲解如何测量地球的直径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