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李环震惊(1/2)
张希安刚刚迈出太和殿那扇朱红色的大门,他的衣袖角还残留着殿内沉水香的浓郁香气。这种香气来自江南的贡品,燃烧时没有烟雾,只有清新润泽的暖意,与龙涎香的高贵气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香味。这种香味是他在地方任职时从未闻到过的,让他感到一种陌生而又奢华的氛围。
他的指尖不自觉地轻轻拂过袖口的暗纹,那是一种精美的图案,用丝线绣制而成,显得格外精致。正当他准备抬起脚步朝宫门外走去时,突然间,身后传来了一道清脆悦耳的童声。这声音如同银铃一般,清脆而响亮,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笃定。
“张大人,国师有请。”
他缓缓转过身去,目光落在了台阶下方。只见那里站着一个身穿月白色道袍的小童,宛如从仙境中走出来一般。那小童看上去大约十三四岁的年纪,头上挽着一对小巧的双丫髻,用一支碧绿的玉簪子固定着,显得十分俏皮可爱。
他的眉毛如远山含黛,微微上扬的眼角如同秋水横波,清澈而明亮。那双眼眸犹如夜空中的繁星,熠熠生辉,让人不禁为之倾倒。他的手中紧握着一柄玄色的拂尘,尘尾的丝线乌黑油亮,显然是用上等的马尾精心制成的,轻轻一挥,仿佛能扬起一片云雾。
当张希安的目光与小童交汇时,小童立刻躬身作揖,动作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礼数之周全,完全不像是一个孩子所能表现出来的。他用清脆而稚嫩的声音说道:“张大人,国师特意派遣我前来邀请您,说是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想要询问您。还望大人您能够移步前往。”
“现在?”张希安眉峰微挑,指节无意识摩挲着腰间腰牌。本打算回暂居的府宅换身常服——官袍束身,领口勒得他有些发紧,实在不如家常的棉麻衣裳自在,没成想刚出殿门,就撞上来这桩意外。
“对,现在。”道童抬眼,目光清亮得像淬了星光,一字一句复述,“国师特意吩咐,‘莫要让他等久了’,还请大人随我来。”
张希安凝视着小童那双充满自信和坚定的眼睛,心中不禁暗自思忖起来。国师向来深居简出,他的居所位于皇城的西北角,那是一座高耸入云的观星楼。平日里,国师极少离开那座塔楼,除了每年冬至时会代表陛下进行祭天仪式外,即使是陛下亲自召见,他也很少应允。在满朝文武之中,能够得到国师主动相邀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不仅如此,张希安心中的疑问愈发增多。国师究竟是如何得知自己来到京都的呢?这实在是令人费解。然而,此时此刻,他来不及深思熟虑,因为小童已经在前面引路,他只得赶忙拱手应道:“有劳小师父带路了。”
此时,太和殿外的石狮子下,李环攥着卷宗的手,还悬在半空。他是大理寺少卿,从三品官阶,之前特意借查案的由头,将张希安从地方调来京都——本是想着张希安在地方断案有经验,又无依无靠,好拿捏些,方才见张希安从殿内出来,正想上前一同出宫,顺便探探陛下的口风,却见那道童快步上前,引着张希安往宫道深处去了。
李环瞬间瞪圆了眼,喉结上下滚动了两下,声音都有些发颤:“这、这是国师座下道童?!”他早年在御花园远远见过一次,那道童总跟在国师身边,一身月白道袍极为显眼,绝不会认错。
他突然间想起了之前在茶馆里听到的那些传闻。据说,三年前边境地区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动乱,贼寇的首领率领着他的部下盘踞在雁门关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朝廷接连派遣了多位将领前去征讨,但都以失败告终。
就在众人束手无策之际,国师挺身而出,独自一人闯入贼营。他以惊人的武艺和勇气,与贼首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斗,并最终成功地将贼首斩杀。国师将贼首的头颅悬挂在城门之上,以此来震慑那些乱党。
这一壮举令整个国家都为之震惊,国师也因此声名大噪。陛下对他的英勇行为深感赞赏,亲自将他迎回大梁,并赐予他国师的尊号。
然而,自那以后,国师便一直深居简出,只在观星楼闭关观星,对外界的事情似乎毫不关心。即使是陛下有重要的事情需要与他商议,也必须先派人传话,等待他有空的时候才肯接见。
若这张希安真与国师有旧……李环后背瞬间渗出冷汗,指尖无意识绞紧了腰间的玉带,那带子是上好的云锦所制,此刻却勒得他呼吸发紧。好在国师向不干涉朝纲,从不过问朝堂上的纷争,可光是“国师故人”这四个字的威慑力,就足以让满朝文武噤声。他望着张希安渐行渐远的背影,又悄悄摸了摸手里的卷宗——从前总觉这七品小官无依无靠,是块任人摆弄的软骨头,如今看来,倒要重新盘算盘算了……
观星楼位于皇城的西北角,与喧嚣的宫殿群相隔甚远,宛如一座独立的仙境。沿着青石板阶缓缓而上,石阶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青苔,仿佛岁月的痕迹。每一步踩上去都有些滑腻,让人不禁小心翼翼。
松风从阶旁的古松间穿梭而过,带来了一股若有似无的檀香味。这股檀香比太和殿的沉水香更为清冽,仿佛能穿透人的灵魂。它与松针的草木气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静下心来,沉浸在这宁静的氛围中。
道童引领着张希安穿过两重朱红色的大门,门上的铜环被擦拭得锃亮,闪耀着金属的光泽。当叩门时,铜环发出的声音浑厚而深沉,仿佛能传遍整个观星楼。
最终,他们停在了一间挂着“摘星阁”匾额的屋前。那匾额是用紫檀木制成的,质地坚硬,色泽深沉。匾额上的字迹苍劲有力,每一笔都透露出一种仙风道骨,显然是出自名家之手。
道童轻轻推开木门,屋内暖香浮动,比殿内更显温润。案上摆着铺开的星图,图纸是蚕丝所制,上面用朱砂和墨汁标注着星宿的位置,旁边放着三枚龟甲,甲身布满裂纹,显然是经常使用的。墙上悬着一面八卦镜,镜面光洁如新,能映出人的影子,屋子中央设着两个蒲团,蒲团套着青布套子,边角绣着云纹。
“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