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李海主动出击(2/2)
这些烛泪似乎已经流淌了很久,它们顺着烛身缓缓滑落,仿佛是时间的流逝在这小小空间里留下的痕迹。每一滴烛泪都像是一个故事,承载着无尽的思绪和情感。
偶尔,会有一滴烛泪突然从烛台上掉落,如同流星划过夜空一般,迅速地坠落在案上。它与桌面接触的瞬间,发出“滋”的一声轻响,仿佛是烛泪最后的叹息。紧接着,这滴烛泪迅速凝固成白色的蜡块,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是被时间定格的记忆。
李海坐在案后,手里攥着一本厚厚的卷宗,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卷宗的边角都被他捏得变了形。案上放着一杯茶,杯子是上好的青花瓷,可里面的茶早就凉透了,茶面上还结了层薄薄的油膜,一看就放了很久。
他今早刚刚派遣手下前去调查李天寿的案件,本来预计这会是一项相当棘手的任务,毕竟李天寿在青州地区已经营多年,其人脉广泛且错综复杂。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刚刚调取了卫所的花名册之后,他便轻易地发现了其中的破绽。
首先,账册上所记录的粮饷支出竟然比实际发放的数额多出了整整三成!这三成的粮饷究竟流向了何处呢?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其次,战马的存栏数量也存在明显的问题。登记在册的马匹数量比实际存栏数少了五十多匹,那么这些失踪的马匹究竟被李天寿藏匿到了什么地方呢?
更令人发指的是,上个月运往边镇的军粮,竟然有整整三成被李天寿私自截留,存入了李家的私仓之中。这种盗用军粮以中饱私囊的行为,无疑是犯下了杀头的大罪!
若是搁在几年前,他刚入皇城司那会儿,查出这么大的案子,绝对是能升指挥使的大功,到时候不仅能加官进爵,还能得到上面的赏识。可如今,他看着手里的卷宗,只觉得头皮发麻,心里凉飕飕的。冷汗直流!
他翻出案头的黄历,那黄历是今年年初新换的,封面是红色的,上面印着“大梁天启十三年”的字样。他手指在黄历上划过,今天已是十一月初七,可再看看!随便一查就查到了一年多前的旧案,若是再深究下去,指不定还能翻出来多少更早的旧账!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作为皇城司在青州的负责人,李天寿做了这么多违法乱纪的事,他却一点都没察觉,一个失察之罪,他是逃不掉了。更糟的是,皇城司不同于别的衙门,别的衙门要是失察,顶多就是罚俸降职,运气好的话,过段时间还能官复原职。可皇城司是天子亲军,是皇帝的耳目跟爪牙。专门负责查百官不法之事,皇上把这么重要的差事交给他们,就是信任他们,若是连眼皮子底下的案子都压了一年多才查出来,那就是对皇上不忠,是失职。而且,皇城司内部有自己的家法,一套家法下去,这个人不死也残废了。
按照《大梁律》,皇城司官员失察之罪要罪加一等等处理,就凭李天寿这些案子,他这个失察之罪,足够他在菜市口跪一天,然后被砍头示众了。他越想越怕,手都开始发抖,卷宗差点从手里掉下去。
他想瞒下来,毕竟这事若是传出去,他就全完了。可他刚想把卷宗收起来,抬眼就看见堂下站着七八个押司,个个穿着黑色的制服,腰里佩着刀,眼珠子滴溜溜地盯着他,眼神里带着几分探究,还有几分不易察觉的期待。
这些人跟着他三四年了,都是些想往上爬的人,平日里看着对他毕恭毕敬,可一旦有机会,绝不会放过。今日他若是瞒了这案子,明日就会有人把这事捅到京都去,到时候不仅他要死,还要连累一家老小陪葬,他的父母、妻子、孩子,一个都跑不了。当真是左右为难!
“张希安啊张希安!”李海猛地一拳砸在案上,声音里满是愤怒和无奈,案上的茶杯被震得晃了晃,差点倒下来,“你查案子我不拦着,查谁不好,偏要去拔李天寿这只老虎的须!你这是把我也拖下水啊!”
骂完,他又抹了把脸,毕竟是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的人,很快就冷静下来。愤怒解决不了问题,现在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自保。他深吸一口气,对着门外喊道:“来人!”
门外的亲兵很快应声而入,单膝跪地:“大人有何吩咐?”
“点一百快手,让他们都带上锁链和封条,立刻去李府!把李府团团围住,不许任何人进出,凡是敢阻拦的,就以谋逆论处!”李海的声音不再有刚才的慌乱,变得沉稳有力,他知道,现在只有主动出击,把李天寿控制住,才能有一线生机,若是再犹豫,就真的来不及了。
亲兵领命,转身快步走了出去,很快,签押房外传来集合队伍的声音,脚步声、甲胄碰撞声、兵器出鞘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青州城的宁静。李海坐在案后,望着窗外渐渐亮起来的天色,心里却依旧没底,他不知道,这次的决定,到底是对是错,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熬过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