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唯有臣服于华夏(2/2)
那些高句丽士卒皆是狼狈逃窜,因为双方的战力差距太大了,令他们匪夷所思,完全无法想象。
而这也是高句丽的最后一道防线,接下来,单进将会统领麾下大军长驱直入,杀到平壤城外,彻底将之覆灭。
——
此刻在平壤城中。
高元看着面前的急报,脸上满是惶恐之色,他听从大臣安排在辽东城和鸭绿水布置重兵,以此拖延华夏大军进攻。
可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布置的两路兵马,竟然这般不堪一击,被轻易突破。
现如今敌军来势汹汹,正快马加鞭朝平壤城杀来,他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这一刻,高元的内心是那么慌乱,那强烈的无力感,笼罩着他的全身。
此前两场大战,虽然高句丽都落入下风,不是大隋对手,却从未像现在这般不堪一击。
他布置的两路大军,被单进摧枯拉朽般击败,没有半点拖泥带水。如此之大的差距,让他连反抗的想法都没有。
而在高元前方,则是高句丽文武大臣,他们的想法也各不相同,但毫无疑问,在场群臣的神色都无比凝重。
因为他们都是高句丽的一员,如果高句丽当真覆灭,对谁都没有好处。
他们在这里是高高在上的达官权贵,当他们落入华夏手中,那他们将会沦为阶下囚,会成为华夏的俘虏。
根本没有半点自由可言,甚至于,想要活下去都是奢望。
高元脸色难看至极,他一言不发,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此时此刻自己该说什么。
在前方有大臣站了出来,他神色郑重看着高元,接着说道:
“大王,就算敌军实力强悍又能如何?没到最后一刻,我们绝对不能轻言放弃,想要覆灭我高句丽,没有这么简单……”
看得出来,这名大臣确实是忠心耿耿,有着和高句丽共存亡的决心。
然而高元听完这番话,却没有任何回应。如果有可能,他也希望高句丽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以华夏如今展现出来的实力,他们根本没有半点胜算,再打下去,结果也不会有任何变化。
别说彻底击溃华夏大军了,高句丽一方甚至无法给华夏大军造成多少伤亡。
就在此刻,又有一名大臣站了出来,他的神色颇为凝重,欲言又止的说道:
“启禀大王,微臣觉得,现在我高句丽只有一条路能走了。
以华夏现在展现出来的实力,我们根本不可能是他们的对手,连半点胜算都没有。
战斗再继续下去,只会让我高句丽付出更大的代价,不管是对我高句丽的百姓,还是对大王自身,都没有半点好处。
在如此绝境,想要留有余地,我高句丽只能臣服于华夏。”
不等这名大臣说完,方才那大臣便是义愤填膺的说道:
“你这奸贼,竟然想要劝说大王投降于敌军,当真是可笑至极,难道我高句丽数百年基业,就要毁于一旦了吗?”
这大臣同样神色肃然的说道:
“没错,现如今我高句丽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若是不投降的话,难道你有办法战胜敌军吗?
如果激怒华夏,我高句丽必然为此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
恐怕我高句丽的百姓都要惨遭屠戮,大王也将沦为阶下囚,遭受迫害,这个结果又对谁有利呢?”
在场群臣皆是哑口无言,虽然他们并不甘心,但他们必须要面对现实。
高元显然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他原本紧皱的眉头,在这一刻忽然舒展开来。倒不是他已经想到了破解之法,而是因为他已经想通了。
对手如此恐怖,远超高句丽的极限,明知不可而为之,确实是勇士,但自寻死路又是另一回事了。
正如方才那大臣所说,投降华夏已经是他们唯一的选择,除非他们真的想要找死。
如果走到那份上,他们可就没有任何退路了。
高元又是一阵沉默,紧接着,他仿佛下定了决心,猛地站起身来,犀利目光扫视着在场群臣,沉声道:
“诸位爱卿,如今我高句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本王相信诸位所言,都是为我高句丽考虑,但如今局势,本王心知肚明,我高句丽已经没有任何希望可言了。
本王决心已定,立刻派人送出降书,我高句丽愿意归降华夏。只祈求华夏之主能够网开一面,给我高句丽百姓一条生路。”
高元说的还算体面,毕竟他没有卑颜屈膝,直接祈求单进饶他一命,只是说让单进给高句丽的百姓一条生路。
群臣听得此言,不由得面露悲怆之色。
但大部分人都赞同高元的决断,因为如今的局势,确实没有任何破解之法。
他们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只可惜高句丽的两路大军,在华夏大军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战斗才刚开始就被击溃了。
现在平壤城中的兵马,比起这两路大军还有所不如,这让他们怎么打?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投降并不可笑,反而是给大家一个体面。
不要等到最后发现无可挽回,才来后悔莫及,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整个大殿之中,皆是寂静无声,也不知什么时候,忽然有一名大臣痛哭流涕一般,他跪倒在地,口中高呼:
“大王,是臣等无能,请大王降罪……”
众人皆是跪伏在地向高元请罪,他们能力不济,无法挽救高句丽,只能投降于华夏,这是他们的罪过。
而此刻,高元也不知该如何回答他们,只能轻叹一声,表明自己的无奈。
总之,在高元与群臣的商议之下,整个高句丽都已经做出决断。
没过多久,高元派遣一名大臣作为使者,带着他亲手写好的降书,前往求见单进,表明高句丽的诚意。
要知道,此刻单进已经在杀来平壤城的路上了,他们必须快马加鞭,尽快将降书送到单进手中。
因为他们主动乞降,和单进打到门口再投降,又是另一回事了。
虽然投降是无可奈何之举,但已经做出最后的决断,那就要尽可能的,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传承数百年之久,威震一方的高句丽终究还是走向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