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变化(2/2)
所谓房谋杜断,不管是房玄龄还是杜如晦,他们的才华都不容小觑,乃是贞观一朝的名相。
如今二人都在单进手下做事,单进自然不会亏待他们,这样的人才,就应该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为国效力。
反正单进做下的决断,绝对不会因为其他人的想法而改变。很多时候他并非刚愎自用,只是他的用意,其他人无法理解罢了。
或许有朝一日,单进当真无法辨别忠奸,那也绝对不是现在。
——
工程院在有条不紊的发展着,有着朝廷的政策支持,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
现如今,想要加入工程院的,可不只是当初的那些工匠。
还有许多读书人,他们都选择了转行,他们希望在这条路上,取得一定的成果。
因为科举之上,竞争太过激烈,想要通过科举脱颖而出,金榜题名,谈何容易?
他们读了这么多年书,也没有取得成就,这个时候及时止损,换一条路其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虽然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却也足以改变很多东西。
毕竟在这个时代,读书人的天赋肯定不差。
而且他们的见识,不是工匠能够比拟的,如果他们当真有心在这条路走下去,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与此同时,单进早已颁布旨意,派人在整个江南推广占城稻。
占城稻的产量,早就在岭南之地实践过了,如今只不过是进一步的推广。
相信不久之后,华夏的粮食收成将会大幅度增长,更多的百姓能够吃饱穿暖。
如今华夏人口众多,而且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增长。这就需要更多的粮食,才能维持国家的稳定。
如果百姓连饭都吃不饱,他们又如何能够支持单进,推动华夏的发展呢?他们忍饥挨饿,也就注定了社会发展的停滞。
反正该做的,单进都已经做了,具体有什么收获,成果如何,还是要时间来见证。
包括吴老二改进的曲辕犁,也是在官府的推广下,向越来越多的地方传播而去。
其中有一部分,是朝廷打造,免费发放给百姓的,但更多的,都是地方百姓自行找人打造出来的。
单进自然不会在曲辕犁上获取什么利益,他直接将曲辕犁的图纸,分发到华夏各地,只要百姓有需求,便可前往打造。
虽然要花些银子,但相较于最终的收益,还是相当值得的。
毕竟打造曲辕犁的支出,并不需要完全他们承担,也有一部分朝廷会报销。
这种事情,单进并没有完全免费。
说到底,还是因为钱包不够满。
现在的,华夏已经完全稳定下来了,继承了大隋的一切,税收也相当可观。
但这只是相对而言,一个国家每年的支出并不少。
各个地方都需要花钱,尤其是单进登基以来,便推行众多改革,这些都是需要支出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该省钱的时候自然要节省些,不能太过浪费了。
如果有朝一日,华夏经济更加发达,国家的税收足够,就算给百姓更多的福利,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此期间,单进并未大肆对外扩张,开疆扩土。
如今华夏的疆域已经足够辽阔,在平定突厥和高句丽之后,继续对外用兵,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累赘。
在此之前,因为杨广大兴土木,穷兵黩武而导致的民生凋敝,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也是得以恢复。
当然了,因为时间有限,想要恢复到全盛时期,并没有这么容易。
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一个王朝的强盛,需要的就是时间,如果没有足够时间的积累,怎么能够取得成功?
怎么能够达到真正的巅峰?
也幸亏,这个世界有单进出现,他率领大军横扫天下,提前终结了这乱世。
否则等到群雄纷争,隋末混战,大隋的六千万人口,到最后只剩下一千多万人,足以证明战争的残酷。
如此种种,百姓皆是铭记于心,正因为他们还记得苦难,所以他们才知道,现在的安稳生活,是那么的来之不易。
凡事都怕比较,如果只是单进一人,他的所作所为或许并不显眼。但是和杨广对比之后,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当初的大隋,正值巅峰,国力无比强盛,结果却在杨广登基之后,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艰难,最终也是义军四起。
好在大隋覆灭,才有了如今华夏。
虽然单进是武夫出身,但他治理国家并不显得生疏,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单进知人善任,这也是创业者最大的优势。
他可以在众人之中,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并对他们委以重任,依靠他们的能力来治理国家,自然事半功倍。
在这个过程中,占城稻也开始收获。
当初单进强行推广占城稻,不可避免的让有些百姓心生不满。
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占城稻,他们兢兢业业,每日耕作,只为能够吃一顿饱饭。
可单进却强行让他们种植不曾见过的稻种,任凭是谁,也免不了心中犯嘀咕。
直到他们见到占城稻的生长速度以及产量之后,想法完全改变了。
他们才知道,自己之前有多狭隘,单进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天下百姓。一时间,战将的威望再度提升。
不可否认,单进手段强硬,他的种种改革,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所以他有许多敌人。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单进获得百姓的支持,他是民心所向,那就足够了,些许宵小之辈,根本动摇不了天下大局。
如此时间匆匆,转眼就到了两年之后。
两年时间过得颇为迅速,也发生了许多的事情,华夏的变化更是焕然一新。
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华夏带来了许多变化和益处。
百姓逐渐适应单进的节奏,他们的思想也变得不再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