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算文化遗产吗?(2/2)
保安告诉他,自从有了这个热水架子,家属们的哭声都少了。
有些人甚至会蹲在旁边,静静地听他们打拍子。
陈青山没有参与,也没有阻止。
他只是默默地看着,看着那些年轻人用他们的方式与逝者对话,与生者和解。
某天晚上,他值夜班,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对铜铃挂在了架子上。
那对铜铃是他父亲留给他的。
父亲去世前,曾用它为他演奏过无数动听的乐曲。
铃声清脆,悠扬动听,如同父亲的声音,温柔而慈祥。
没人问起铜铃的来历,也没人取下它。
只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铜铃的声音混着敲击托盘的节奏,飘得很远,很远……
架子上,热水氤氲出的雾气模糊了“免费”两个字。
不远处,几个孩子压低嗓音讨论着:“要不明天咱们换个调?老这么敲,有点腻了。”
“行啊,你来领奏!”
“我?我只会敲《两只老虎》…”
“那也比没有强!就这么定了!”
吴小雨所在的班级举办了一场“家乡记忆”主题展览。
其他同学交的都是老照片、旧物件,恨不得把祖宗十八代的宝贝都翻出来。
而她呢,交了一幅手绘地图,上面花花绿绿地标注了镇上所有“会发声”的地方——铁皮屋檐的锈点、空水箱的回音、老井盖的闷响、废弃电箱的嗡嗡声,简直是“声控”的福音。
老师看着地图上那些奇奇怪怪的标注,一脸茫然:“这些……算文化遗产吗?”
吴小雨歪着头,认真地摇了摇头:“不算,算脚印。”
展览当天,几个低年级的小孩子闲着没事,照着吴小雨的“寻声地图”开始“城市漫步”。
他们迈着小短腿哒哒哒地跑着,一会儿敲敲铁皮屋檐,一会儿对着空水箱喊两嗓子,玩得不亦乐乎,硬是用脚步唤醒了那些沉寂已久的声响,整个就像一个“行走的背景音乐”。
吴小雨站在远处,看着那群调皮的孩子上蹿下跳,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突然,她听到身后传来“沙沙”的扫地声,节奏均匀,不紧不慢。
是陈青山。
他还是老样子,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弓着背,一下一下地扫着校门口的小路。
阳光洒在他身上,拖出长长的影子。
吴小雨想了想,跑过去,用手肘轻轻碰了碰陈青山的胳膊,问道:“陈叔,你……”
陈青山没有说话,只是抬起头,看了她一眼,又默默地低下头,继续扫地。
吴小雨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冲到医院,给老吴送饭。
医院的消毒水味儿和饭盒里飘出的香气,混杂在一起,总让她觉得有点不真实。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拎着保温桶,穿过熟悉的街巷。
远远地,她就看到广播站那栋老楼被围了起来,几个穿着橘红色工作服的工人正忙活着,老旧的发射塔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孤单。
“要拆了啊……”吴小雨嘀咕着,脚步慢了下来。
她走到废墟边,找了块相对干净的地面,蹲了下来。
空气里弥漫着尘土的味道,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铁锈味。
她随手捡起一根小树枝,在地上划拉着。
一下,两下,三下……树枝敲击地面的声音清脆而又单调,却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
那是陈青山扫地的拍子,吴小雨从小听到大,早就刻在了骨子里。
“这小丫头,敲啥呢?”一个路过的老师傅停下了脚步,好奇地看着她。
他也是这镇上的老居民,对广播站有着特殊的感情。
吴小雨没有说话,只是自顾自地敲着。
老师傅看着地上歪歪扭扭的线条,似乎明白了什么。
他叹了口气,走到一旁,捡起一截废弃的钢筋,掂了掂,走到一根水泥桩旁,轻轻敲了两下。
“当,当。”
钢筋敲击水泥的声音沉闷而厚重,与树枝敲击地面的声音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那是另一种拍子,另一种节奏,属于这个小镇的记忆。
吴小雨抬起头,看了看老师傅,又看了看那根钢筋,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她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拎起饭盒,转身跑向医院。
第二天,吴小雨再去广播站旧址时,那根钢筋还挂在水泥桩上。
风吹过,钢筋轻轻晃动,偶尔碰到水泥桩,发出“嗒”的一声,像是在诉说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