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臣,弹劾杨骏(2/2)
话音刚落,群臣已有不少人悄悄调整站姿,准备躬身告退。就在这时,翰林学士陶谷却突然动了——他先是飞快地瞥了一眼站在文官列首的李谷,见对方未作表态,才深吸一口气,缓缓出列,躬身道:“启奏官家,臣有要事启奏,事关朝纲风气,不敢不禀!”
郭荣本因早朝耗时过久心生不喜,见陶谷此时出列,眉头微蹙,语气也淡了几分:“哦?陶翰林有何要事,非要此刻陈奏?”
陶谷垂首,声音却异常清晰,一字一句掷在殿中,瞬间打破了即将散朝的松弛:“启奏官家,臣要弹劾新擢升的归德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杨骏杨大人!”
“哗!”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低哗。刚因升迁松了口气的群臣,又惊得纷纷侧目,目光在陶谷与站在武将列中的杨骏之间来回打转。杨骏自己也微微一怔,不由得想起昨天晚上的那封密信,随即挺直脊背,神色平静地立在原地,等着陶谷的下文。
郭荣脸上的疲惫瞬间褪去,眼神沉了下来,手指再次叩上龙椅扶手:“你要弹劾杨骏?他身犯何罪,你且细细说来!”
陶谷躬身再拜,目光却直盯着杨骏,语气带着几分不容错辨的指向性:“官家,臣弹劾之前,想先向杨大人求证一事,还请官家应允!”
郭荣指尖停在龙椅扶手上,扫过二人神色,淡淡颔首:“你问吧。”
得到许可,陶谷直起身,清了清嗓子,竟当众诵出一段文字,声音在寂静的大殿里格外清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这篇《六国论》,可是杨大人亲笔所作?”
殿内群臣顿时屏息——谁也没料到,陶谷弹劾竟从一篇史论入手。杨骏却神色未变,既不辩解也不回避,迎着满殿目光,干脆利落地颔首:“确是臣出使南唐朝堂所作,不知陶翰林突然提及此文,是有什么不妥之处?”
陶谷被杨骏问得一噎,顿了片刻,随即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猛地转向龙椅上的郭荣,声音陡然拔高,终是抛出了弹劾的核心:“官家!杨大人这篇《六国论》,看似是论古讽今的史笔,实则包藏祸心,句句都在暗刺我大周!”
话音未落,他便躬身趋前半步,双手高高举起朝笏,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语气带着刻意营造的急切与郑重:“官家明鉴!如今我大周刚踏平南唐江北十四州,正是民心待聚、边防待整的要紧时候,杨大人却在此时四处传扬‘赂秦而力亏’的论调——臣斗胆请问杨大人,您笔下那‘割地赂秦、自取灭亡’的六国,是暗指我大周对南平的安抚之策?还是说,您对官家赐南平绢帛、允其保封号的处置,心存不满,故意借史文发泄怨怼?”
他话锋一转,目光如刀般剜向杨骏,抛出更尖锐的质疑:“更可疑的是,此文并非作于京城,而是杨大人出使南唐期间!当时您身负与南唐议和的重任,本该谨言慎行、为我大周争取利益,却在敌国境内写下这篇‘论亡国’的文章——敢问杨大人,您是在南唐受了李璟君臣的蛊惑,才生出这等悖逆之思?正因此,议和之事才闹得无疾而终,怕不是就因您写的这篇的文章,故意搅和黄了吧?”
说到此处,陶谷猛地转身,再次向郭荣叩首,声音带着几分刻意的忧切:“官家!南唐虽割地称臣,可李氏父子经营江南数十年,强国之心从未断绝!杨大人在敌国境内私作此文,归国后又骤然擢升殿前都指挥使,掌禁军实权,若他真与南唐私通,那我大周将士危矣,江山安危更危矣!还请官家即刻下旨,彻查杨大人出使南唐期间的一言一行,绝不能让奸人藏于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