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养活与养好(2/2)
按照民间的规矩,他得把杨师道喊一声姑父,话姑父您这个问题,问的是不是太迟了?
杨豫之现在二三十了,不是两三岁。
“也没什么特殊的,就是……”
众大臣目光齐刷刷聚焦到太子身上,淮王和皇太孙实在是太出色了,皇帝天天跟他们炫娃,具体如何养出这么出色的孩子,家长在线教学。
按照原历史线,杨师道这时候已经更改是中书令,不过此人主掌吏部后,压制权贵、亲朋以避嫌疑,所任命的官员却大多都是庸才。
皇帝对后续的历史,有一些是清楚的,杨师道这个人,太过爱惜自己的羽毛,不适合放在人事任免的位置上,因此杨师道这一世没能入主中书省,只是工部尚书。
“杨尚书,您这是要回去教导孙儿?”
杨师道疲惫的点头,他对儿子已经失去希望了,往后就好好地教导孙儿,盼着孙儿别跟儿子一样害人。
鉴于赵节一事,杨师道为他所累,李承乾倒是愿意几句,只当是还个人情。
“其实也没多难,一两句不清楚,我会给您整理一份清单,您照着来可好?”
杨师道谢过太子,归座。
李承乾对上众人目光:“我写出来之后,诸位找杨尚书讨要即可……”
想要自己抄一份儿就得了,要他手抄每人一份儿,他又不是印刷机器。
“多谢太子!”
众人心满意足的继续处理手头上的事情,李承乾看在眼里,心中却是默默为这些望子成龙的家长捏了一把汗。
关于儿童教育这方面的书籍,二十一世纪不可谓不多,但仍然有那么多孩子,在家长的教育之下患上心理或者精神上的疾病,甚至走上不归路。
明什么?
明,教育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藏在生活中的一门学问,是要耗费时间去摸索的,是一个实践性极强,机变性极强的课题,服务于复杂的人性,几乎没有规律可言。
经大帅哥吐槽某传,有句话颇有借鉴意义:一个猴一个拴法。
并且,这个摸索的过程中,需要时间和经济成本的投入,考验的是一个家庭的经济基础,文化底蕴等等。
老一辈人接触的层面有限,提倡的思想就是生,生下来肯定能养的活,只是存在活这个观念,而不是养好。
记得他的大学同学,二十七八了家里催婚,有一次他们同学聚会聊到这个话题,有句话听着还是颇为震撼的。
我在学课本里知道少年宫,知道了博物馆,可去少年宫和博物馆的这条路,我走了十九年才到达终点,我如果没挣到足够的钱,我的孩子要走多年才能到少年宫、博物馆?
毫不夸张的,教育跟挣扎在基本生活的劳苦大众没什么关系,新一代年轻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那一句“若是养不好,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何尝不是大多数年轻人,在挨过社会毒打之后,对自己这大半生,漂泊劳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