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问米】 推理(2/2)
“假设当年犯人挖的是一米深坑,再加上0—1.5米的翻动层,总深度就是1—2.5米。”
“可只挖1米埋尸太浅,不实际,得再加——”张法医伸出两根手指,“我倾向实际开挖2—3.5米。”
“说半天等于放屁!”姚警官两眼一翻,“3米半难道不要挖掘机?连位置都没锁定,挖3米半跟挖5米有什么区别?”
“停!!!”
“闭上你的鸟嘴,谁说没有锁定位置的?”
张法医右手往前一伸,食指和中指并在一起,在空中“咔嚓咔嚓”夹了两下,意思很明显——
给老子点烟!
看着姚警官不折不扣地完成一系列服务,张法医眯起眼,狠狠吸了一口,白烟顺着嘴角漫出来,像给自己罩了层雾。
心满意足四个字写在了脸上,他抬眼扫过雨幕,忽然问:
“犯人——是连环杀人,还是偶然失手?”
“应该算偶然失手。”
“是单人犯案还是团伙?”
“这个……三人以内吧。”姚警官脑子里闪过陈九亚、他四姨和姨夫的身影,随口报了个最上限的数字。
“也就是三个人带着两具尸体,尸体为一女性一小孩,对吧?”
“这个有关系吗?”姚警官点头接反问。
“当然有,这决定了他们能把尸体搬出多远。”
“跟我来!”
张法医到现在也没发现小黑是悬空飘着的,他一转身,王准连忙打手势,示意小黑跟上。
直到一处缓坡前,张法医才收住脚步。
“这道坡,十五年前就有,卫星图上可以看到。”
“汽车可以顺着斜坡一直下到沙滩边缘,但肯定不会在沙滩上继续行驶,容易陷进去。”
“嗯?”姚警官含糊应了一声。
“那设想一下,如果是你开车带着尸体,会选择在空旷的地方埋,还是有遮挡的地方?挖坑,可是个长时间的力气活!”
“那肯定是隐蔽点好。”
姚警官不是菜鸟,一点就透,“但这周围全是沙,哪有什么能遮挡的地方?”
“现在没有,十五年前有!”
张法医重新打开电脑,把2010年的卫星图继续放大、再放大。
“凶手行为模式——低经验、高冲动、空间受限。”
“所以,他们一定会追求运输路径最短化,因为不想扛着尸体在开阔地走来走去。”
“即使是晚上!”
姚警官点头附和。
“第二点,掩埋尸体的地方一定要‘视觉屏障’优先。”
“从行为学角度,这叫‘遮挡型掩体选择’,常见于首次作案。”
“看到这一小片绿色没有?”他指着屏幕上的卫星图,“以前,这里有树。”
“最后一点,就是体力负荷极限。”
“在沙滩上行走,体能消耗等于平地上的1.8倍左右,何况还带着尸体。”张法医把手指插进沙里,指节瞬间被湿沙吞没。
“我假设犯人是在单人的情况下,他个人体重70公斤,女性的尸体为40公斤,总负载110公斤。”
“他背着尸体,在沙地上走50米就等于在平地上扛着160公斤走90米——”
“血乳酸会在一分钟内爆表。”
“所以,他一定会在45米内停下,选择就地挖坑或是将尸体由‘背’转变为‘拖拽’。”
“但拖拽可能会留下划痕、衣服纤维、甚至尸体上的某些生物组织……”
“一个偶然犯案的凶手,根本不会相信自己有收拾残局的能力。因此,他绝不会把‘背’换成‘拖’!”
“他的极限距离就是45米!”
“好,讲完了单人,我们现在切换成三人埋尸的情况——”
“其中一人抱着小孩尸体,另外两人负责女尸,要么轮换背,要么一起抬。”
“我觉得轮换背的可能性最大。”
“抬这个动作太高调太惹眼,并且在沙面上容易失衡,轮换背则能分担体力,还能随时观察四周,灵活性最大。”
“所以,埋尸的大致范围就出来了——”
张法医抬手在空中一划,像给地面拉出了一条看不见的基线,“先走到坡最下方,然后我们往树林那边左转,在45米到90米之间这段位置……”
“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