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马拉松(2/2)
举办马拉松的直接收益大致分三块。
第一就是报名费。这些年报名费也是水涨船高,从一开始的五十元,一路上涨到基本过百,大一点的赛事甚至还要超过两百。
一场马拉松动不动就是万人参赛,这一块的收入那至少就是大几百万。如果再搞一些慈善票的噱头,一张票卖个三五千也不稀罕。
第二就是衍生品,比如印上比赛logo的T恤、遮阳帽,还有眼镜、速干衣、蓝牙运动耳机等等,当做纪念品卖给参赛选手,这一块单是品牌授权费就能拿不少。
最大的一块利润还是来自于赞助费。
玩马拉松的,大多都是经济实力不错的新中产,所以很多车企,高端运动品牌都特别喜欢赞助马拉松。这些早在十几年前就分出了三六九等:冠名赞助商1000-1200万;合作伙伴500-800万,赞助商300-500万、供应商80-200万。到了现在,这个价格只会更高。
而举办一场万人马拉松的成本,大多在一千万左右,这其中的利润,不用细想都知道高得惊人。
如果说地方政府还指望赛事能够拉动消费,带动旅游,为当地经济贡献一点数据,那些野鸡公司则是完全没有底线,它们就是直接冲着钱来的,大多是几十个人的小公司,连最基本的比赛流程和礼仪都搞不清楚,就敢来承接赛事的组织工作。
苏州太湖马拉松比赛时,工作人员给领先冲刺的选手塞国旗,干扰运动员的比赛节奏,导致选手痛失冠军;南宁国际马拉松比赛上,运营公司的员工下到场内拉拽冲线冠军……这些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可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两场比赛的协作运营方,都是同一家公司。
体育总局经过了一场大辩论,最后出台了2025新规,对国内过热的马拉松比赛及时踩了一脚急刹车,或者说是刮骨疗毒。
新规直指那些凑数的马拉松项目,还有过高的赛事奖金。矛头直指三个核心问题:第一是安全红线,不能再拿跑者的生命冒险了;第二是财政黑洞,不能再把举办马拉松当成面子工程了;第三则是针对各种监管乱象下手。
新规概括起来有四点:所有区县级及以下C类赛事将不再举办;高债务风险的地级市不能举办马拉松;控制城市赛事数量;进行项目精简,只保留全马和半马,取消“欢乐跑”和“健康跑”等短距离项目。
在叫停大部分比赛的背后,实际叫停的是那种盲目跟风的发展方式。
体育总局的意思很明显,无论是运动,还是城市的发展,都不能只顾表面上的热闹,更要算清楚安全账、经济账,还有民生账。
不过体育总局也担心这一次的重拳出击,会打击广大业余跑者的热情,导致华夏的马拉松成绩整体衰退,那时候大家的脸上可就都不好看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华夏自己最顶尖的优秀运动员,在几场重要的马拉松赛事上,赛出水平,赛出成绩,让大家真正明白,当前这种“撒钱请高手参赛”的做法,对提高华夏马拉松的成绩帮助有限。
真正有效的做法应该是:进一步深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
“请进来”不仅是请几个外国选手过来比赛,更紧迫的是引入国际顶尖的教练、体能师、营养师,将国外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体系化地植入华夏田径队。
“走出去”则是鼓励和支持有潜力的华夏选手长期前往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进行高原训练,沉浸式地体验和学习最前沿的训练模式。
这才是那位总局领导给夏沫打电话的根本原因:在他心里,也只有夏沫才有这种创造奇迹的实力。
现在华夏马拉松项目上,顶尖男子选手的水平在2小时08分至2小时10分左右,而前来参赛的非洲顶尖选手大多具备2小时05分至2小时07分的实力。
别小看这三到五分钟的差距,在马拉松领域,这就是一道巨大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