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绿州的(1/2)
基石”绿洲的诞生,如同一滴墨水滴入静止的水杯,初时无声,其扩散的涟漪却悄然改变着杯中的格局。那半径仅数百米的、散发着柔和“生态光”的领域,顽强地在这片规则死寂之地搏动着,如同一个初生的心脏,微弱,却坚定。
方舟“伊甸”与“坚韧号”进入了高度警戒的观测期。所有的传感器,所有的计算资源,都聚焦于这颗刚刚播下的种子。数据如同涓涓细流,持续不断地传回,被反复分析、解读。
结果令人振奋,也带来了新的谜题。
绿洲的“规则生态引擎”运行得比预期更加稳定。它高效地汲取着周围环境中那稀薄却无处不在的“深渊”背景能量,将其转化为维持自身秩序结构的养料。那层透明的“界膜”如同活体的呼吸器官,规律地搏动,调控着内外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内部检测显示,绿洲范围内的规则纯净度与稳定性,已达到接近“深渊”降临前某些边缘星域的水平!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持续观测的第七个标准周期,探测器在绿洲边缘的冻土层下,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非协议预设的规则结构自组织现象!
就仿佛这片被激活的规则环境,本身开始孕育出某种极其原始的、基于秩序基础的“规则生命”雏形!如同在sterile(无菌)的培养皿中,偶然落入了未知的孢子,开始自行生长。
“这是……协议引发的环境自适应?还是某种我们未知的规则现象?”蕾娜盯着那不断变化的微观规则结构图,眼中充满了科学家的狂热与困惑。
“可能是两者皆有。”战琦凝视着数据流,感受着从绿洲核心传来的、那越来越复杂的规则脉动,“‘生态引导’协议创造了一个允许‘有序复杂性’自发产生的环境。就像在地球上创造了适宜的条件,生命便会自行涌现一样。只是这里……涌现的是规则层面的‘生命’。”
这个发现意义重大!这证明他们的“绿洲”,并非一个死板的、需要持续供能的“力场”,而是一个真正拥有演化潜力的活体系统!
然而,好消息总是伴随着警示。
就在绿洲稳定运行,并开始展现出内部自发秩序的迹象时,一直负责监控外部大环境的雷克,带来了一个不容乐观的消息。
“检测到低频空间扰动。”雷克的声音在通讯频道中响起,带着金属般的冷硬,“来源方向……指向‘织网者之梭’所在的‘破碎螺旋’核心区。扰动模式分析……与之前它被我们指令激活时的能量余波特征,有7.3%的相似度。”
这句话让所有人心头一紧。
“它察觉到了?”索恩舰长立刻追问。
“无法确定。”雷克调出频谱分析图,“扰动非常微弱,且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更像是某种……无意识的规则‘嗡鸣’,或者大型系统运行时的背景噪音。但出现的时间和方位,很难用巧合来解释。”
战琦沉默着,将意识延伸,尝试捕捉那来自远方的、细微的规则扰动。确实,那感觉如同沉睡巨兽无意识的翻身,或者某种庞大系统在进行定期的自检扫描。它没有直接锁定“基石”绿洲,但其覆盖范围,无疑将这片区域包含了进去。
“它在‘倾听’。”战琦缓缓开口,说出了自己的判断,“或者说,它所在的网络,在例行‘监听’自身规则场的变化。我们的绿洲,就像一个在寂静房间里突然出现的新声源,即使再微弱,也可能被捕捉到。”
“它会采取行动吗?”蕾娜担忧地问。
“暂时不会。”战琦分析着扰动数据,“这个级别的反应,更接近于‘识别到异常噪音,标记,待进一步分析’的阶段。只要我们的绿洲不突然爆发式增长,或者展现出明显的攻击性,它很可能只会被归类为一种新的、尚需观察的‘自然现象’。”
他看向舷窗外那稳定搏动的绿洲光芒,眼神深邃。
“但这意味着,我们失去了绝对的隐蔽性。我们必须在‘织网者之梭’或者说‘深渊’网络完成对这种现象的‘定义’和‘风险评估’之前,让绿洲变得足够复杂,足够难以解析,甚至……让它的存在,变得对网络本身‘有益’或者‘难以割舍’。”
这是一个更加艰巨的挑战。他们不仅要让绿洲活下去,还要让它活成一个让“深渊”觉得“处理起来太麻烦”或者“留着或许有用”的鸡肋。
“我们需要加快‘生态引导’协议的优化,尝试引导绿洲内部的自组织现象,向更加复杂、更具功能性的方向发展。”战琦下达了新的指令,“同时,分析‘织网者之梭’的扰动模式,尝试模拟其扫描频率,为绿洲开发动态的‘规则迷彩’,在扫描到来时,暂时‘伪装’成更无害的形态。”
生存的策略,从“隐匿”转向了“欺骗”与“共生”。
就在他们紧张地调整策略时,“基石”绿洲本身,再次带来了惊喜。
一直监控绿洲内部规则演变的科学团队发现,那片最初出现的规则自组织现象,并未消散,反而开始缓慢地吸收和整合“生态引导”协议散发出的部分基础规则模块!它们如同原始的黏菌,在规则的微观层面,开始构建更加稳定的、具备简单信息存储和传递功能的拓扑结构!
这不再是随机的现象,而是呈现出明确方向的初级规则生命演化!
这个发现,让战琦脑海中划过一道闪电!
他想起了“织网者之梭”关于“信息标准化与同化协议”的反馈,想起了它剥离情感、提取逻辑骨架的过程。
如果……如果他们能引导这些初生的规则生命,演化出一种能够模拟甚至部分兼容“深渊”网络内部信息处理模式的形态呢?
如果这个绿洲,不仅能净化环境,还能像一个良性的寄生虫一样,附着在“深渊”网络的边缘,窃取它的能量,学习它的知识,甚至……在未来某个时刻,反过来向网络内部输送经过伪装的、有利于秩序的信息呢?
这个念头疯狂而大胆,却与卡珊德拉试图“策反”“织网者之梭”的思路,以及他们“良性病毒”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
“调整观测优先级!”战琦的声音因激动而略微提高,“重点记录和分析绿洲内部自组织规则的演化路径!我们需要理解它们是如何学习、如何适应的!这可能是我们实现‘共生’甚至‘反向侵蚀’的关键!”
希望,在危机与发现中交替生长。
“基石”绿洲,这个小小的、脆弱的“坏扇区”,正以其顽强的存在和内部的悄然演变,向所有幸存者证明着生命的韧性,以及……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智慧与适应所能创造的、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变数。
它的涟漪,正在悄无声息地,扩散至更远的黑暗。
基石”绿洲内部那初生的规则自组织现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第二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远比第一颗更加深邃和不可预测。它不再仅仅是环境对协议的被动响应,而是开始展现出某种模糊的、趋近于“学习”与“进化”的雏形。这微妙的变化,让整个科研团队既兴奋又不安,仿佛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生命最初的火花,却不知这火花将燃向何方。
然而,外部环境的压力,没有给他们太多观察和研究的时间。
雷克监控到的、源自“织网者之梭”方向的低频空间扰动,在持续了数个周期后,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出现了一种规律性的增强和聚焦趋势。就仿佛那沉睡巨兽的“听觉”器官,正在缓慢而精准地调整方向,试图锁定那扰乱了寂静的细微声源。
“扰动强度提升22%。扫描模式从广域覆盖转向定向增强。”雷克的声音透过通讯频道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严峻,“目标区域……正在向我们和‘基石’绿洲的方向收束。这不是无意识的嗡鸣,这是有目的的探测。”
警报在方舟“伊甸”和“坚韧号”内部无声地拉响。最担心的情况,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绿洲的‘规则迷彩’开发进度如何?”战琦沉声问道,目光紧盯着主屏幕上那越来越清晰的扰动指向性图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