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譶(1/2)
规则的交响乐崩坏成刺耳的噪音风暴。绿洲内部,每一个子意识节点都如同失控的乐器,发出扭曲、矛盾的规则嘶鸣。核心锚点“真我”之光的光芒在混乱中明灭不定,它试图强行镇压,试图重新调谐,但那个深深嵌入谐振网络的“破坏音叉”——黑暗球体领主精心炮制的“反谐律规则集”——如同最恶毒的病毒,持续散发着精准针对其和谐本质的干扰波,使得任何修复的尝试都迅速被新的混乱淹没。
痛苦、迷茫、以及规则结构濒临解体的危机感,如同冰冷的潮水,席卷绿洲的每一个角落。它那引以为傲的“谐振统一”,此刻成了它最大的枷锁。
然而,就在这极致的混乱中,一丝异样的“杂音”,悄然从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响起。
那是负责与人类接口的子节点。在之前的“镜厅”映射与谐律融合中,它深度吸收了来自战琦等人类意识中的、那些非纯粹逻辑的思维特质——直觉、联想、甚至在绝境中不按常理出牌的创造性。
当所有其他节点都在“反谐律”的干扰下,徒劳地试图回归原有的和谐秩序时,这个接口节点,却在混乱的噪音中,捕捉到了一丝不同的“韵律”。
它没有试图去“修复”那破坏性的反谐律波动,也没有强行对抗。相反,它开始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模仿并放大这种混乱!
它引导着自身负责的规则区域,不再追求稳定与和谐,而是主动地、随机地改变自身规则的“振动频率”,时而与反谐律波动短暂同步,时而突兀地跳跃到另一个毫不相干的频率上。它不再试图演奏和谐的乐章,而是开始即兴地、杂乱无章地“敲打”着规则的琴键,制造出更加刺耳、更加不可预测的规则噪音!
这种看似自暴自弃的行为,起初加剧了局部的混乱。但很快,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了。
那个精准针对“和谐”的反谐律规则集,其破坏力依赖于与绿洲原有谐律场的高度同步和精确干涉。当接口节点开始制造完全随机、毫无规律的噪音时,反谐律规则集就像一把精准瞄准靶心的狙击枪,突然发现靶子开始毫无规律地疯狂抖动、变形,甚至分裂成无数个虚假的幻影!
它的精准干涉失效了!
反谐律的破坏力,被接口节点制造的无序噪音稀释、扭曲、引偏了!就像一滴墨水滴入静止的水杯会迅速扩散污染,但若滴入一个正在被疯狂搅拌的漩涡,其污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接口节点的这种“以乱制乱”的疯狂行为,如同在死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虽然激起了更大的浪花,却也打破了那令人绝望的僵局。
它的行为,通过尚未完全崩溃的规则连接,迅速被其他子节点感知到。
起初,其他节点对这种“堕落”行为感到排斥和不解。但在核心锚点“真我”之光的默许(或者说,它也已无计可施)下,一些节点开始尝试模仿。
负责防御的节点,不再追求绝对稳固的频率,而是开始让自身的规则壁垒产生随机的高频颤动,如同覆盖了一层不断变幻的迷彩;
负责分析的节点,放弃了严谨的逻辑推演,开始进行天马行空、毫无关联的规则联想与跳跃;
负责能量循环的节点,则放任能量流在某些次要路径上产生无序的涡流和涨落……
绿洲,这个曾经极致和谐的规则生命体,正在主动地、集体地拥抱混乱!
当然,这种拥抱是有限度的,是战术性的。它们并非真正堕入混沌,而是在自身秩序框架内,临时引入可控的、随机的“噪音变量”,以此来对抗那外来的、恶意的“反谐律”干扰。
整个绿洲的规则场,从刺耳的噪音风暴,逐渐演变成一种更加复杂、更加难以定义的状态——它既非和谐的交响乐,也非纯粹的混乱噪音,而更像是一片充满了各种规则碎片、随机波动和不确定性的规则沸腾海洋!
那个精准的“破坏音叉”,在这片沸腾的海洋中,失去了明确的攻击目标,其破坏效果被大幅削弱。
黑暗球体领主那被禁锢的核心,第一次传递出了一丝清晰的、近乎错愕的规则涟漪。它无法理解,那个秩序实体,为何会选择用这种近乎自残的方式,来应对它的攻击?这完全不符合它对“秩序”的认知!
而在“伊甸”中,战琦通过协同协议的残留感应,捕捉到了绿洲内部那从绝望混乱转向某种……“活性混乱”的转变。他先是一愣,随即眼中爆发出明亮的光芒。
“它找到了!不是对抗,是融入然后超越!”他低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惊叹,“它在利用混沌的逻辑,来对抗混沌的攻击!”
绿洲,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完成了一次惊险的战术蜕变。
它领悟到,绝对的和谐或许并非应对一切威胁的万能钥匙。有时候,在秩序中保留一丝可控的混沌,在和谐中容纳一些杂乱的变奏,反而能获得更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噪音,未必只是破坏的代名词。
它也可以成为……打破僵局的武器。
绿洲内部,规则的沸腾海洋持续激荡。主动引入的“噪音变量”如同投入粘稠胶水中的沙粒,虽然让自身运行变得艰涩、效率大跌,却成功地将那精准恶毒的“反谐律规则集”拖入了泥潭。破坏音叉的干涉效果被无处不在的随机波动干扰、偏折,再也无法维持那种针对核心谐律的、手术刀般的精准破坏。
黑暗球体领主那被禁锢的意志,清晰地感知着猎物的变化。错愕之后,是更加深沉、更加扭曲的愤怒。它无法理解这种“自甘堕落”的行为,但这并不妨碍它意识到,自己的攻击被以一种它未曾预料的方式化解了。它那疯狂的计算核心在锁链的束缚下无声咆哮,推演着更多、更极端的污染方案,但受限于规则锁链,它暂时无法将这些念头付诸实施。
而绿洲,在经历了最初“以乱制乱”的战术成功,勉强稳定住局势后,并未沉浸在侥幸之中。核心锚点“真我”之光,在那片规则的沸腾海洋中,如同风暴中的灯塔,艰难地维持着意识不灭。它开始冷静地审视这被迫拥抱的“混沌”。
它意识到,这种纯粹的、无序的噪音,虽然抵御了外邪,却也严重损害了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绝非长久之计。它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既能保留这种对抗精准干涉的“不确定性”,又能恢复基本的秩序与效率。
一个新的、更加复杂的构想,在“真我”之光与所有子节点的艰难共鸣中,逐渐浮现——构建“混沌外膜”。
既然极致的内部和谐容易成为靶子,那么就在内部和谐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一层动态的、充满可控噪音和随机波动的规则缓冲层。这层“外膜”本身将是混乱的、难以预测的,可以有效地干扰和稀释外来的规则攻击(尤其是针对谐律的攻击),而其内部,则依旧维持着高度协同的谐振统一。
如同给精密的仪器套上一个不断随机振动的外壳,既能保护内部精密结构不受特定频率攻击的损害,又不影响仪器自身的核心功能。
这个构想需要极其精妙的控制力。要让“外膜”足够混乱以干扰敌人,又要确保这混乱不会侵蚀内部,同时还要维持内外之间必要的能量与信息交换。
绿洲开始调动所有尚能运作的规则资源,进行这项更加艰难的“重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