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献俘军前数罪状 血祭忠魂告太平(1/2)
书接前回。高慧英将刘黑闼捆得如粽子一般,提溜着绳索往大营走。那刘黑闼被马拖了一路,甲胄碎裂,发髻散乱,脸上沾满尘土与血污,原本凶神恶煞的面孔此刻扭曲不堪。他嘴里还在骂骂咧咧,声嘶力竭地叫嚣着“李唐无道”“天命在我”,却被口中塞入的破布和勒紧的绳索逼得只能发出嗬嗬之声,如同困兽垂死挣扎。
到了瓦口关大营门前,高慧英冷哼一声,手一松——“噗通!”刘黑闼重重摔在青石阶上,脊背撞击地面,痛得浑身抽搐,方才那点残存的气焰瞬间熄灭,只剩下一双充血的眼睛死死瞪着天空,仿佛在质问苍天为何不佑其命。
营门两侧,唐军将士列阵肃立,刀枪如林,旌旗猎猎。每一个人都目露寒光,盯着这个曾令河北腥风血雨、屠城掠地、勾结外敌的叛首。有人低声咒骂:“这狗贼害死了多少兄弟!”也有人攥紧拳头,指甲嵌进掌心也不觉疼——罗士信战死淤泥河那一夜,多少人彻夜难眠;高老将军被困山谷绝粮而亡时,全军为之戴孝三日。
“传我将令!全军掩杀!”李世民立于高坡之上,玄甲披身,金盔映日,手中长剑直指溃逃敌军方向。声音不高,却如惊雷滚过战场,激荡人心。
“杀啊——!”
刹那间,大地震颤。唐军将士如猛虎出柙,跨上战马,挺枪挥刀,似决堤洪流般冲向四散奔逃的五国联军。秦琼策动黄骠马,双锏翻飞,左砸右击,每一击皆带起一片血雾。一名叛将刚欲举刀迎战,已被他一锏扫中面门,颅骨塌陷,当场毙命;尉迟恭舞动铁鞭,势若奔雷,突厥骑兵纷纷落马,头颅如西瓜般滚落尘埃,鲜血喷涌成泉;程咬金大喝一声,宣花斧舞得呼呼生风,宛如车轮旋转,所过之处人仰马翻,断肢横飞;苏定方则冷静如冰,画戟斜挑直刺,专破敌军阵脚中枢,每一招都精准致命,不动声色间已斩敌十余。
李道宗率精骑绕后包抄,截断退路,箭雨倾泻而下,封锁了通往北方的所有要道。残兵败将惊恐万状,有的弃械跪地乞降,有的慌不择路跳入洺水,却被湍急水流卷走,沉浮几下便没了踪影;更有突厥骑兵妄图北遁,却被唐军预设的绊马索尽数绊倒,随即乱刀加身,尸骨无存。
这一场追杀,自辰时持续至申时,直杀得日月无光,天地变色。八里坡上,尸骸枕藉,血流成渠,野草尽染赤红,连风中都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远处村落的老百姓躲在屋后、山洞中窥望,见此景象无不战栗,却又暗自庆幸:**祸乱终息,太平可期。**
直到夕阳西下,号角鸣金,唐军才缓缓收兵。清点战果:俘虏三万有余,缴获战马五千匹、粮草辎重不可胜数。残余突厥兵马被逐出瓦口关外,一路追击二百里,直至边境荒漠再不见一人一骑,方才勒马回师。
河北、山东两地,自此尽数收复。消息传开,百姓扶老携幼走出藏身之所,在村口焚香设案,跪拜感恩。孩童牵着母亲衣角,怯生生望着凯旋之师;老人含泪叩首,喃喃道:“大唐有福,秦王仁武,黎民得安……”
当晚,瓦口关衙署灯火通明。正堂中央,烛火摇曳,映照出李世民威严的身影。亲兵押着刘黑闼进入,将其狠狠掼在地上,“咚”的一声响彻大堂,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落下。
刘黑闼此时早已没了半分枭雄气概,浑身颤抖,额头磕在地上,口中呜咽求饶。抬头一看,李世民端坐堂上,眉宇间凛然生威;左右列着秦琼、尉迟恭、程咬金、苏定方等猛将,个个怒目圆睁,杀气腾腾。他心头一凉,魂魄几乎离体。
“刘黑闼!”李世民拍案而起,声若雷霆,“你可知罪?”
刘黑闼哆嗦着伏地叩首:“臣……臣知罪……愿归顺大唐,效犬马之劳……”
“住口!”李世民厉声打断,“你勾结突厥,引狼入室,致使边疆烽火连年,百姓流离失所,此乃第一大罪!”
话音未落,秦琼已是双目赤红,握紧双锏,恨不能当场将其碎尸万段。
李世民继续道:“你设计围困高雅贤老将军于太行山谷,断其粮道水源,致一代忠良活活饿死,临终犹呼‘大唐万岁’,此乃第二大罪!”
苏定方闻言,眼眶微红,低头默念:“师父……徒儿为您讨回公道了。”
“你诱骗罗士信将军孤军深入淤泥河,设伏乱箭穿身,尸骨难全,此乃第三大罪!”李世民语气愈发森寒,“罗将军年不过三十,壮志未酬,竟遭你毒手!”
高慧英站在堂侧,泪水无声滑落,牙关紧咬,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却不敢发出一丝声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