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母后弥留嘱和睦 储位之争愈难平(2/2)
张妃与尹妃日夜侍寝,巧言令色,不断向年迈的高祖李渊吹风:“陛下,秦王近日常召心腹密议,连河北的苏定方也遣使联络,说是‘若有非常之举,愿效死力’。此人手握十万大军,镇守幽燕,一旦起兵南下,长安危矣!”
“还有那尉迟恭,前日竟带刀闯入太仆寺,查问战马调度之事,分明是要蓄势待发!”尹妃说着,竟伏地痛哭,“臣妾听说,秦王曾在酒后放言:‘东宫不过傀儡,将来这龙椅,终究是我的!’”
李渊听罢,面色阴晴不定。他本就年迈体衰,耳根软弱,加之近年来对诸子权力失衡早有不安,如今谗言日积月累,竟渐渐信以为真。他开始削减秦王府护卫编制,限制其出入宫禁,并默许李建成提议,将尉迟恭调往雁门关防御突厥,程咬金贬至广州镇抚岭南蛮夷。
朝堂之上,李建成奏请调将之时,语气恭敬却不容置喙:“父皇明鉴,边患未靖,须得良将镇守。尉迟恭骁勇善战,宜赴北疆;程咬金久历戎行,可镇南陲。如此内外兼顾,方保大唐太平。”
李世民当即起身抗辩:“陛下!突厥目前仅是小股劫掠,何须调动重将?且岭南瘴疠之地,程将军素来体壮,却也难耐湿热,若因此染疾,岂非折损国之栋梁?此议看似为国,实则意在削我羽翼!”
“二弟这是质疑太子用心?”李元吉冷笑插话,“难道为了你一人私利,就要置边境安危于不顾?莫非你以为,没了这些武夫,你就能独揽大权?”
群臣屏息,气氛剑拔弩张。
李渊沉默良久,终是挥袖道:“就依太子所奏。世民,你要以大局为重,不可任性妄为。”
圣旨既下,无人可逆。
退朝之后,李世民独自立于太极殿外的丹墀之上,望着漫天彤云,久久不语。秋风卷起他的紫袍玉带,猎猎作响,仿佛战鼓催征。
回到秦王府,长孙金凤已在厅中等候。她一身素衣,眉目清冷,见李世民归来,立即迎上前去,递上一杯热茶。
“殿下,您回来了。”她的声音平静,却藏着深切担忧,“今日朝堂之事,妾已知晓。事到如今,退让只会让他们步步紧逼。母后临终遗言固然重要,可若建成与元吉执意要将您逼入绝境,那仁义之道,便成了自缚之绳。”
李世民接过茶盏,指尖微颤。茶水映出他疲惫而坚毅的脸庞,光影晃动,宛如乱世浮沉。
“苏定方那边有消息了吗?”他低声问。
“已有密信送达。”长孙金凤取出一封火漆封印的文书,“他说:‘河北将士皆感秦王恩义,若长安有变,旬日之内便可挥师西进,直抵潼关。’另附地图一份,标注沿途粮道与驻军分布。”
李世民缓缓展开信笺,目光扫过每一个字迹,最终停留在末尾那句——
**“天下归心,不在名分,在道义;兵戈所指,不在私仇,在苍生。”**
他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气。
窗外,暮色四合,秦王府的灯火次第亮起,与远处东宫辉煌的宫灯遥遥相对,像是两股力量在无声对峙。长安的风愈发凛冽,卷起落叶尘土,吹过朱雀大街,掠过太极宫檐角的铜铃,发出凄厉的鸣响。
谁都知道,风暴将至。
母后的遗愿犹在耳边:“兄弟和睦,共辅大唐。”
可现实却是:亲情断裂,权欲滔天,一场注定无法避免的储位之争,正在血与火的边缘缓缓拉开帷幕。
而李世民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手中握着的,不只是茶杯,更是整个帝国的未来。
欲知李建成与李元吉下一步将如何动作,李世民是否会绝地反击,苏定方是否真能率军勤王,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