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四路雄师围渭水 可汗屈膝退草原(1/2)
书接前回。渭水北岸,朔风怒号,卷起漫天黄沙,如刀割面,吹得战旗猎猎作响,仿佛天地也为这场对峙屏息凝神。苍穹低垂,彤云密布,日光被层层阴霾遮蔽,唯余一线惨白的光刃斜劈而下,落在渭桥之上,映照出李世民挺拔如松的身影。
颉利可汗阿史那多壁立于桥头南端,身披金线狼皮大氅,头戴嵌玉金冠,腰悬弯刀,面容刚硬如铁铸,眼神却微微闪动,似有风暴在深处酝酿。他本是草原霸主,统御万里漠北,麾下十万铁骑纵横塞外,无人敢撄其锋。然而此刻,面对大唐天子当面斥责,竟如困兽般沉默伫立,手按刀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额角青筋隐隐跳动。
“尔屡犯我边,劫掠百姓,焚我屋舍,杀我子民!”李世民声如雷霆,字字如锤击鼓,“尔曾言‘渭水饮马,长安为家’,今日孤便在此问你——尔之胡马,可还敢饮我渭水?!”
此言一出,四野皆寂。唐军将士肃然列阵,目光如炬,紧盯突厥可汗。连风也仿佛凝滞了一瞬。
颉利喉头滚动,嘴唇微动,终未反驳。他不是怯懦,而是震惊。他原以为,凭借十万精骑压境,足以逼迫大唐纳贡求和,甚至动摇社稷。却不料,李世民非但不惧,反以帝王之姿亲临前线,更在短短数日之内,调集四方雄师,布下天罗地网!
就在此时,东面忽起异象。
地平线上烟尘滚滚,如黄龙腾空,遮天蔽日。蹄声由远及近,初如闷雷滚过大地,继而化作千军万马奔腾的轰鸣,震得渭水波澜翻涌,河岸碎石簌簌滚落。一道银甲洪流破雾而出,寒光耀目,旌旗猎猎,上书一个斗大的“苏”字,笔锋凌厉,宛如利剑直刺苍穹。
苏定方一马当先,跨下赤焰驹通体如火,四蹄踏云,丈八画戟斜指天际,铠甲反射着冷冽寒光。他双目如电,扫视敌阵,声若洪钟:“奉天子诏,讨逆安边!突厥犯境,今日便是尔等覆灭之期!”
身后河北精兵列阵疾进,人人披坚执锐,甲胄铿锵,脚步整齐划一,踏出震人心魄的节奏。这些将士多是边关宿将,曾在阴山脚下与突厥骑兵鏖战数十回合,尸山血海中杀出威名。他们中有老卒断臂仍持盾前行,有少年郎初上战场却毫无惧色,眼中燃着复仇之火,口中低吼战号:“杀胡!报国!”
一名老兵握紧长矛,低声对身旁新兵道:“记住,咱们不是为功名而战,是为家中父母妻儿能安睡一夜不惊而战!”
新兵重重点头,咬牙切齿:“孩儿定不让胡人再踏我故乡一步!”
南面亦有异动。
江风拂面,云开雾散,李靖率江南步骑悄然压至。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端坐白马之上,银须随风轻扬,目光如炬,扫视敌营如观棋局。他并未急于列阵叫阵,而是令三万将士隐于丘陵之后,只以轻骑游弋警戒,主力则悄然展开,布成半月形包围之势。
他手中一面玄色令旗轻轻一挥,三千弓弩手立即散开成雁翅阵型,箭矢上弦,寒光点点,宛若星辰布阵,直指突厥中军大帐。每一支箭都对准了敌军将领、传令兵、鼓手——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夺其首脑,乱其军心。
“李药师果然未负圣望。”李世民远眺南军,微微颔首,“不动声色,已锁死敌胆。”
西线尘土飞扬,鼓角齐鸣。英国公李绩亲率两万骁骑自陇右驰援而来,行动迅捷如电。他并未急于冲锋,而是果断下令抢占渭水西岸高地,在坡顶迅速构筑木栅、架设投石机,并分兵扼守渡口要道。一时间,唐军旌旗林立,鹿角森然,壁垒初成,竟在短短半个时辰内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李绩立于高岗,手扶剑柄,凝视被围困的突厥大军,嘴角微扬:“昔日尔等恃马快弓劲,横行塞外;今日四面皆敌,看尔往何处逃?”
他转身对副将道:“传令下去,夜间加派巡哨,粮草分屯三处,以防敌军夜袭纵火。另遣斥候沿河侦察,若有溃兵试图泅渡,一律射杀不留。”
“遵命!”副将抱拳领命,神色凛然。
最令人胆寒者,乃来自北方的玄甲铁骑。
黑云压城城欲摧,盛彦师率三千玄甲军自长安疾驰而至。这支由皇帝亲训的禁军精锐,通体黑铠,连战马亦披重甲,手持长槊,背负劲弩,每一步踏地都激起尘土翻涌,声势骇人。他们是帝国最后的底牌,是震慑四方的雷霆之师。
此刻,他们如天降神兵,封锁渭水北岸,彻底断绝了突厥北撤之路。阵前一面黑色大纛迎风招展,上书“玄甲”二字,墨迹如血,杀气冲霄。
盛彦师策马缓行,目光冷峻扫过突厥军阵,心中默算敌我形势。他知道,这一战不必强攻,只需围而不打,耗其粮草、挫其士气,便可逼其请降。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斩首多少,而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
四路大军,环形合围,如同四座巍峨高山,将突厥十万铁骑牢牢困于渭水之滨的狭长地带。唐军阵列森严,杀气弥漫,战鼓声、号角声、兵甲碰撞之声交织成一片死亡交响。阳光洒落在无数刀锋之上,反射出刺目寒芒,仿佛天地间织就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罗网,只待收紧,便可将入侵者尽数绞杀。
阿史那多壁勒马回望,只见四面皆是唐军旗帜,层层叠叠,望不到尽头。他心头剧震,冷汗涔涔而下,浸湿内袍。原本以为十万铁骑足以逼迫大唐议和,甚至叩开长安城门,却不料李世民竟能在短短数日内调集如此强大的兵力——这哪里是仓促应战?分明是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专候他自投罗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