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西陲平定筹远略 文治武功固疆土(2/2)
五、选文士五十人,携《论语》《孝经》《千字文》等典籍西行,设馆授学;
六、敕令国子监编订双语启蒙课本,译成吐谷浑语、羌语、龟兹语等多种方言,供幼童习读。
奏本写就,李靖亲自封缄,命最善骑射的飞骑校尉携八百里加急驿马,星夜奔赴长安。
长安太极殿内,烛火通明。李世民身着常服,手执奏本,逐字细览,越看越是振奋,竟起身绕殿而行,口中连连称善:“好!好!好!元帅果真老而弥坚,英国公智谋深远,而苏定方……哈哈哈,朕未曾料到,此人竟有如此胸襟格局!”
侍立一旁的房玄龄轻声道:“陛下,此策若成,则西域不再为边患,反成我大唐之臂膀。文化所至,民心所向,胜过十万雄兵。”
长孙皇后闻声而来,接过奏本细细看完,也不禁动容:“陛下,此三人所谋者,非止一时战功,实乃万世太平之基。西北之地,若能以文化人,以教养民,则异族虽远,亦可化为赤子。不出三代,彼辈子孙或将自称唐人矣。”
李世民点头慨然:“正是如此!昔日周公制礼作乐,教化天下;今日我大唐开疆拓土,亦当以文德润泽四夷。传朕旨意——”
他提笔朱批,龙飞凤舞写下八个大字:“**准奏施行,速办勿迟!**”
随即下诏:
-设**安西都护府**,辖河西至葱岭之地,以李靖为都护,总领军政;
-苏定方为副都护,专司民政与教化;
-李绩暂留长安,统筹后勤支援;
-即日起调拨粮种十万石、工匠百人、文士五十人,由鸿胪寺官员护送西行;
-国子监三日内编成《大唐蒙学·西域初编》,含汉字识读、算术基础、礼仪规范等内容,务必通俗易懂,附注当地语言对照。
诏令一下,长安为之震动。太仆寺征调车马,将作监赶制农具,国子监灯火彻夜不熄,学者们伏案翻译,字斟句酌。百姓闻讯,纷纷捐资助行,有老农送来自家留种的麦穗,说是“能让边地孩子吃饱饭的种子”,有织妇连夜绣制童衫,赠予即将远赴西域执教的先生们,针脚细密,绣着“春风度玉门”五字。
与此同时,西北前线亦迅速行动。李靖召集诸将,划分辖区,命程咬金率前军进驻鄯城,尉迟敬德镇守河源,苏定方则亲赴湟水流域,主持屯田与建学事宜。
那一日,苏定方立于河西走廊尽头的一座新建土城之上,身后是一片新开垦的田地,几名归附的吐谷浑牧民正牵着牛犁翻土,动作尚显生疏,脸上却带着久违的笑容。远处雪山巍峨,映着朝阳金光,宛如神境降临人间。
他手中握着一本刚刚送达的《大唐蒙学》,封面烫金,内页工整抄写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他轻轻翻开一页,见旁边已附有吐谷浑语注音,不由得笑了——这不仅是文字的传递,更是文明的嫁接。
这时,一名小童怯生生走近,穿着粗布短衣,手里攥着一根削得光滑的木笔。他仰头问道:“大人,这……这些弯弯曲曲的线条,真是能说话的文字吗?”
苏定方蹲下身来,温和地说:“是的。它叫汉字,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智慧。学会了它,你就能读懂圣贤的话,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义,还能写下自己的名字,告诉后人——你曾在这片土地上活过、学过、奋斗过。”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中却燃起了光,像一颗落入草原的星火。
苏定方站起身,望向远方。他知道,从这一刻起,华夏文明的种子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埋下。或许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但它终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而大唐的旗帜,也将随着这股文明的力量,越过雪山,跨过沙漠,飘扬在更遥远的西域大地,迎着朝阳,猎猎作响。
欲知安西都护府如何推行教化,苏定方又将面临何种挑战,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