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苏定方演义 > 第288章 国泰民安筹海舰 半岛烽烟动唐旌

第288章 国泰民安筹海舰 半岛烽烟动唐旌(1/2)

目录

书接前回。长安太极殿的晨光如金线般洒落,穿过雕花窗棂,在紫檀御案上投下斑驳光影。李世民端坐龙椅,手中展开户部新呈的鱼鳞图册,指尖缓缓划过关中平原的水渠脉络,目光沉静而深远。那图册之上,沟洫纵横,阡陌分明,每一寸土地皆被丈量得清清楚楚,仿佛整片沃野尽在掌中。

殿内香炉轻袅,一缕龙涎香随风飘散,衬得这清晨朝会更显庄重肃穆。李世民身着明黄衮袍,冠冕垂旒微动,眉宇间虽有倦意,却掩不住眼中那份治世之君独有的清明与坚定。他翻过一页图册,忽而停顿,指着一处标注为“泾阳旧渠”的河道皱眉道:“此处年久失修,若逢暴雨,恐致涝灾。传工部尚书阎立德入宫议事,三日内拟出疏浚方案。”

长孙皇后正倚案翻阅司农寺呈上的种业卷宗,闻言抬眸一笑,眉目温婉如春水初融:“去年培育的‘双穗麦’已在淮南试种成功,亩产比旧种多收两石;还有那改良的桑蚕,吐丝量竟比寻常蚕多出三成。百姓有了存粮,国库自然丰实。”她将一卷竹简轻轻合上,目光扫过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处处是“仓廪实”“流民归”的喜讯,字里行间洋溢着太平气象。

她轻叹一声,语气柔和却不失警醒:“陛下常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四海升平,正是修德政、固根本之时。莫因一时之安而忘万世之忧。”李世民闻言颔首,神色郑重:“皇后所言极是。朕每夜就寝前必问自己:今日可曾误判一人?可曾错断一案?可曾怠慢一策?唯恐辜负苍生所托。”

话音未落,殿外风起,檐角铜铃轻响。内侍脚步匆匆而来,躬身禀报:“启禀陛下,刘仁轨将军自莱州水师营传回奏报,新式楼船已建成三十艘,将士们演练水战三月,已能熟练操使火攻、拍竿之术,战阵调度井然有序,士气高昂。”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嘴角微扬:“好!我大唐陆战精锐冠绝天下,若再添海上雄师,则四夷震慑,万邦来朝指日可待。”说罢,他命内侍取来舆图,亲手铺展于御案之上。那是一幅东海全境详图,自登州至辽东,自百济至倭国列岛,山川岛屿、港口要隘皆以朱笔勾勒,墨迹犹新。

褚遂良执笔立于侧,身为起居郎,他深知此刻所记,皆为后世史笔所载。他凝神静听,笔走龙蛇,将君臣对答一一录于《起居注》中:“贞观二十二年春,天子以农为本,兴水利,劝耕织,又督造楼船于莱州湾,欲振国威于沧海……”

李世民俯身细看地图,手指缓缓移向熊津江口,低声道:“倭奴近年屡遣使节窥探我沿海布防,又暗中助百济训练水军,仿我战舰形制,习我横刀战法,其心不可不察。”他顿了顿,声音渐沉,“若任其坐大,日后必成心腹之患。”

长孙皇后轻抚茶盏,目光清冽:“昔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而不克,劳民伤财,终致天下崩乱。陛下今欲经略海东,须以稳为先,谋定而后动。既要有雷霆之势,也要有怀柔之策。”

“皇后之言,深得朕心。”李世民点头称善,随即召来兵部侍郎裴行俭,命其速调沿海诸州水师名册,核查兵力、粮秣、战船数目,并令鸿胪寺加紧联络新罗使臣,查明敌情虚实。

正当殿中议事之际,忽闻殿外一阵急促脚步声由远及近,一名驿使满面尘灰,衣袍沾血,踉跄跪倒阶前,双手捧起一封染血国书,声音颤抖:“陛下!新罗国遣使告急——百济联合高句丽,已攻破新罗七座城池,兵锋直指王都金城!新罗王亲笔血书,恳请天朝上国出兵救援!”

殿内顿时寂静无声,连香炉中升起的青烟也仿佛凝滞。

李世民神色一凝,亲自起身下阶,从驿使手中接过国书。那信纸边缘焦黑,似曾遭火燎,墨迹中夹杂着暗红血痕,字字如泣如诉:

>“臣世代恭顺天朝,岁贡不绝,今遭二国夹击,社稷倾危,乞大皇帝垂怜,发一旅之师,救亡国于旦夕……愿举国为藩屏,永效臣节。”

末了尚有一行小字,笔迹仓促,力透纸背:“倭奴水师已泊熊津江口,与百济共谋,欲断我南境诸港,截我粮道,阻我求援之路……若金城陷落,则海东再无唐之属国矣!”

李世民读罢,久久不语,只将国书紧握手中,指节泛白。他缓步踱至窗前,望向东方天际,云层厚重,似有风暴将至。

良久,他转身环视群臣,声如洪钟:“百济背信弃义,勾结高句丽,侵凌藩属;倭奴狼子野心,趁火打劫,染指我海东秩序。此非一国之争,乃天下纲纪之战!”

他目光如炬,一字一句道:“我大唐之所以立于万邦之上,非仅凭甲兵之利,更在守信义、护弱小、正纲常!今新罗蒙难,若袖手旁观,则四方藩属何所依?华夏威仪何所立?”

殿中群臣无不凛然动容。

房玄龄出列奏道:“陛下明鉴,当速遣使赴洛阳,召苏定方将军回京议政。此人久镇边陲,熟谙东北夷情势,且用兵如神,实为统帅不二人选。”

“准。”李世民果断下令,“即刻八百里加急,召苏定方还朝!另命工部加紧督造战舰,兵部筹备粮草器械,户部拨款二十万贯以充军资。”

他又转向刘仁轨奏报中的楼船图纸,沉吟片刻,提笔批下一令:“命刘仁轨率水师主力南下莱州,集结待命;同时派出快船十艘,潜入熊津江外海,侦察倭寇动向,不得妄动,但求详实。”

诏令一道道传出,太极殿内灯火通明,直至深夜。值夜内侍悄悄更换蜡烛时,只见天子仍伏案批阅军情文书,肩披紫貂,眉宇间透出坚毅与决断。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清辉洒落宫墙。长安城万籁俱寂,唯有皇城深处,灯火未熄。

谁都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