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故戟思旧恩 家宴忆当年(1/2)
安东都护府的庭院里,那株石榴树已逾半丈高。仲秋时节,枝头挂满了红灯笼似的果实,有的已裂开小口,露出里面晶莹剔透的籽实,风一吹,叶片簌簌作响,带着几分秋日光景的暖意。薛仁贵踏着院中的青石板走进来,玄色袍角沾了些尘土,那是方才在城外巡查屯田时蹭上的——入秋后辽东的土地渐凉,他总要亲自去看看百姓的秋收准备,才放心得下。
“可算回来了。”柳银环的声音从厨房方向传来,她系着青布围裙,手里还攥着块半湿的擦碗布,指尖沾着面屑,显然是刚揉完面。见薛仁贵进门,她眉眼立刻漾开笑意,快步迎上来,伸手想拂去他肩头的尘土,又想起手上有面,便笑着收回手:“讷儿刚还念叨,说等你回来要请教戟法呢。”
薛仁贵顺着她的目光望向堂屋,只见长子薛讷正坐在案前,手里捧着一卷泛黄的《吴子兵法》,次子薛丁山凑在他身边,小脑袋歪着,正指着书页上的字发问。小女儿薛金莲则趴在薛丁山膝头,手里攥着支巴掌大的小木戟——那是薛讷前些日子用桦木给她做的,还特意用红漆描了戟刃的纹路,此刻她正学着薛仁贵平日练武的模样,咿咿呀呀地挥舞着,小木戟在她手里摇摇晃晃,却透着股认真劲儿。
他卸下肩头斜挎的方天戟,那戟杆是百年梨木所制,经多年摩挲已泛出温润的暗红色光泽,月牙形的戟刃虽已打磨过无数次,却仍能看见几处深浅不一的缺口,最显眼的一处在戟刃根部,约有半指宽,那是早年征战时留下的痕迹,也是祖上薛安都传下的遗物。薛仁贵将方天戟靠在堂屋的木柱旁,戟杆与木柱相撞,发出一声沉闷的轻响,惊动了堂屋里的三个孩子。
“爹!”薛讷最先起身,少年已长到薛仁贵胸口高,身姿挺拔,肩背挺直,颇有其父年轻时的英气。他放下手中的兵书,快步走到薛仁贵面前,目光落在那杆方天戟上,眼神里带着几分崇敬——自他记事起,就知道这是薛家的传家宝,父亲每次提起,都带着对先祖的敬重。
薛丁山也抱着妹妹站起来,小脸上满是雀跃,拉着薛金莲的手就往薛仁贵身边跑。薛金莲立刻挣脱哥哥的手,跌跌撞撞扑向薛仁贵,小短腿跑得急,差点绊倒,幸好薛仁贵眼疾手快,弯腰将她稳稳抱起。“爹爹抱!”小家伙搂着他的脖子,把手里的小木戟举到他面前,奶声奶气地说,“看金莲的小戟!讷儿哥哥教我扎马步了!”
薛仁贵指尖触到女儿软乎乎的脸颊,心里一暖,忽然就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秋日。那时他还在龙门县,每日靠打猎、种田为生,空有一身武艺,却总觉得一身力气没处使。也是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柳银环站在灶台边,望着他唉声叹气——那天他又因为没能买到合适的弓箭,在院子里闷坐了一下午。
“夫君有一身好武艺,又识得些字,总困在这龙门县里,岂不可惜?”柳银环当时一边揉着面团,一边轻声说,语气里满是期许,“如今辽东不宁,朝廷正在募兵,大丈夫何不从军保家卫国?就算不为自己,也得为将来的孩子拼个安稳前程啊。”
那句话像一道惊雷,在他心头炸开。他望着妻子眼中的信任,忽然就定了主意——不能一辈子困在小县里,要让妻儿过上好日子,更要让天下百姓都能安稳生活。当天夜里,他翻出柴房里那把祖传的长弓,又找出这杆方天戟,连夜擦拭干净。那时候的方天戟比现在更斑驳,戟杆上还有几处虫蛀的痕迹,他用砂纸细细打磨,又给戟刃上了层防锈的牛油,直到月光下,戟刃泛出冷冽的光。
第二天一早,他正要牵着自家那匹老黄牛去县衙报名——那牛是家里唯一的牲口,他想着或许能换些盘缠,却见门外来了个陌生的骑士,牵着一匹神骏的白马,马鬃油亮,四蹄健壮,一看就是难得的好马。“薛壮士,我是李靖将军的弟子。”骑士翻身下马,递给他一封书信,“家师说,‘薛郎有凌云志,此马“波龙驹”当配英雄’,让我把它送给你,助你建功立业。”
后来他才知道,李靖将军早听说过他的名字,知道他有勇有谋,特意让弟子送来宝马。那匹“波龙驹”陪着他征战多年,直到去年老死在军营里,他还特意让人给它选了块好地安葬,时常去看看。
“想什么呢?”柳银环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她端着一盏温热的茶汤走过来,茶杯是粗陶所制,却洗得干干净净,“刚丁山还跟我念叨,说想跟你讨教戟法,说讷儿哥哥教他的招式,总觉得不够有力。”
薛仁贵接过茶盏,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口。他喝了口茶,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辽东地形图》上——那是他亲手绘制的,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各处的屯田、驿站、军营,还有百姓的村落。看着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他恍惚间又看见张士贵老将军的身影。
那年他初到军营,只是个普通的士卒。一次演练时,他用方天戟挑落了三个对手的兵器,动作利落,招式精妙,正好被路过的张士贵看见。“小子,有点本事!”老将军拍着他的肩膀,爽朗地笑,“跟我来帐中,我教你几套真功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