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苏定方演义 > 第322章 完善科举选贤才,天下士子归心

第322章 完善科举选贤才,天下士子归心(2/2)

目录

高俊杰脸一红,挠了挠头道:“姐夫是武状元,征战沙场,保家卫国;我虽不善武艺,却也想通过科举谋取功名,为朝廷效力。何况新科增设了明法科,我钻研律法多年,说不定真能中个进士,也不算辱没了苏家的威风。”

苏定方恰好从外面回来,听到姐弟俩的对话,朗声笑道:“好!有志气!你若能中榜,不光是苏家的荣耀,也是我大唐的福气。如今朝廷广纳贤才,正是你们这些年轻人施展抱负的好时机。明日我派车马送你去长安,务必好好备考,莫要辜负了这大好机会。”

高俊杰重重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小心翼翼地将一本《唐律疏议》放进木箱,仿佛那是他通往未来的钥匙。

类似的场景,在大唐的每一个角落上演。昔日被门阀压制的寒门书生,纷纷收拾行囊,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奔赴长安的路途。有的步行千里,鞋底磨穿仍不停歇;有的结伴而行,沿途切磋学问,相互鼓励;还有的得到乡邻资助,带着全村人的期望踏上征程。一时间,通往长安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书生们的吟诵声、交谈声,汇成了一曲盛世求贤的乐章。

转眼到了次年开春,新科考试如期举行。长安城内的客栈早已住满了各地考生,朱雀大街上随处可见身着儒衫的书生,或埋头苦读,或高谈阔论,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而又兴奋的气息。

考试分为四场,分别考核诗赋、经义、明算、明法。考场设在国子监内,考生们按号入座,笔墨纸砚早已备好。监考官们神情严肃,来回巡查,糊名后的试卷被仔细封存,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几场考试下来,有的考生满面春风,有的则垂头丧气,但所有人都对这次科举的严谨赞不绝口。没有了门阀势力的干预,没有了考官的徇私舞弊,每一个人都靠自己的真才实学竞争,即便是落榜者,也心服口服。

放榜这日,长安朱雀大街被挤得水泄不通。公告栏前搭起了高台,礼部官员手持榜单,高声宣读中榜者的姓名。

“本科状元,王维——”

当这三个字从官员口中传出时,人群中一阵轰动。一个身着粗布衣裳的年轻书生挤在最前面,听到自己的名字,先是愣了愣,随即泪水夺眶而出。他叫王维,本是终南山下的樵夫,自幼丧父,靠砍柴为生,却始终没有放弃读书。新科增设明算科,他凭借自学的算术知识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状元桂冠。

“我中了!我中了!”王维激动得语无伦次,身旁的考生们纷纷向他道贺,羡慕的目光中没有丝毫嫉妒。

官员继续宣读榜单,一个个名字从口中传出,有出身名门的公子,有寒门子弟,甚至还有几个来自偏远州县的胡人考生。每念到一个名字,便有一人激动得跳起来,或是与同伴相拥而泣,或是朝着皇宫的方向叩拜,感谢天子的恩宠。

朱雀大街的尽头,城楼上,李世民与长孙无垢并肩而立,俯瞰着下方沸腾的人群。看着那些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李世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皇后,你看,天下士子的心,这就归了。”

长孙无垢望着下方涌动的人潮,眼中满是感慨:“陛下,这些士子皆是大唐的栋梁。如今他们学有所成,忠心报国,假以时日,必定能辅佐陛下开创一个海晏河清、国泰民安的盛世。”

李世民微微颔首,伸手握住长孙无垢的手,目光坚定而悠远:“是啊。有了这些贤才,大唐的江山必定固若金汤,朕的盛世之梦,指日可待!”

城楼下,欢呼声、庆贺声此起彼伏,与远处传来的钟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长安的上空。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了希望的光芒。新的科举制度,如同春雨般滋润着大唐的土地,吸引着天下英才汇聚长安,为这个新生的王朝,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而这一切,都将成为贞观盛世的开端,被永远载入史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