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许久之后,但却只是明天(1/1)
林夏点头赞同,指尖在光屏上轻点保存优化后的方案,三个不同颜色的曲线——活阵响应、地脉波动、温度修正——在时间轴上形成了完整的逻辑链。她看向另外两人,语气里带着学术讨论特有的严谨与协作感:
“现在再推演120组极端场景,加入地脉波动和温度变量后,缓冲阀导能效率的最低值是97.2%,依然满足要求。不过为了保险,我们可以在灵能校准器里加装一个微型温度传感器,实时传输环境数据。”
凯伦接过林夏递来的传感器模块,与灵能校准器对接,金属接口处传来轻微的“咔嗒”声。莱尔丹则调出先祖留下的陨星谷环境记录,与当前数据交叉验证:
“先祖在三世秋的记录里写过,陨星谷夏季最低温不低于8℃,冬季最高温不高于-5℃,温度传感器的量程设定在-20℃至25℃就足够,还能减少能量消耗。”
光屏上的模拟模型最终稳定下来,三条优化后的曲线在0.3秒的共振节点完美契合,红点稳稳停在安全阈值中央。三人围着控制台站定,没有争执,只有基于数据与文献的理性辨析——就像所有严谨的学术讨论那样,每个疑问都源于对细节的把控,每个优化都基于实证的支撑,而最终的共识,不过是将“正确”推向更“严谨”的必然结果。
林夏看着光屏上稳定的曲线,指尖仍停留在控制台边缘,目光却转向阵体模型的微观结构图层——那里清晰显示着陨星谷活阵核心的青晶晶格排列。她忽然轻敲屏幕,将画面放大至纳米级:“虽然当前方案在动态变量下已能维持97.2%的导能效率,但我注意到阵体核心的晶格结构存在‘瞬时应力集中’现象——刚才模拟中,当灵能流速提升至0.3单位/秒时,青晶晶格的最大应力值达到了1.8GPa,而青晶的理论抗压极限是2.1GPa,虽未突破临界值,但长期处于高应力状态会不会加速晶格疲劳?”
凯伦立刻俯身查看晶格应力分布图,右手食指在屏幕上沿着应力集中区域滑动:“你提醒得很关键。我之前采集的阵体样本数据显示,陨星谷活阵已运行超过300年,青晶晶格的自然损耗率约为0.002%/年,而应力集中区域的损耗率是其他区域的1.5倍。如果按每月12次共振频率计算,五年后应力集中区域的损耗率可能达到0.015%,届时导能效率会下降1.2%-1.5%,安全阈值也会随之收窄。”
莱尔丹这时从随身的皮质手稿夹中抽出另一页泛黄的纸页,上面用炭笔绘制着青晶阵体的剖面图,标注着“应力缓释槽”的结构:“《陨星谷脉记?卷三》里记载过,先祖在构建活阵时,曾在晶格应力集中处开凿过‘微槽’,用来分散灵能冲击——不过手稿里只标注了微槽的深度(0.3),没提宽度和间距。我之前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细节,现在看来可能是应对晶格疲劳的关键设计。”
林夏立刻将“应力缓释”参数加入模型,光屏上新增了一组灰色的微槽结构图层。她根据青晶的力学特性计算微槽尺寸:“假设微槽宽度设为0.15,间距2,按正六边形排列覆盖应力集中区域,这样既能分散60%以上的瞬时应力,又不会影响灵能的整体传导路径。我现在将这个结构参数导入模型,重新推演晶格应力变化。”
键盘敲击声持续了十几秒,光屏上的应力分布图瞬间变化——原本深红色的高应力区域变成了浅橙色,最大应力值降至1.2GPa,远低于青晶的抗压极限。凯伦调出之前的损耗率公式,代入新的应力数据:“按这个应力值计算,五年后的损耗率能控制在0.008%以内,导能效率下降幅度可压缩至0.6%,符合长期使用的稳定性要求。”
“但微槽结构会不会改变灵能的传导路径,导致局部出现‘灵能湍流’?”莱尔丹忽然问道,指尖点向微槽与晶格的衔接处,“手稿里提到,先祖曾因微槽角度偏差导致‘灵滞现象’,让阵体响应延迟了0.012秒。我们现在设计的微槽角度是60°,有没有数据支撑这个角度的合理性?”
凯伦立刻从背包中取出一台小型的“灵能流模拟仪”,将微槽的尺寸、角度参数输入仪器:“这是我上周改装的设备,能模拟不同结构下的灵能流态。我们可以测试30°、45°、60°、75°四种角度的灵能湍流系数——湍流系数超过0.03就会出现灵滞,低于0.01则视为稳定。”
仪器启动后,屏幕上显示出四种角度的灵能流态动画:30°和75°的微槽处明显出现漩涡状湍流,湍流系数分别达到0.042和0.038;45°的湍流系数为0.021,接近临界值;60°的灵能流则呈现平稳的层流状态,湍流系数仅为0.008。凯伦将数据投射到中央光屏:“60°是最优角度,既不会产生灵滞,又能最大化分散应力。”
林夏这时忽然想起另一个变量,她调出陨星谷的“灵能纯度监测日志”,指着近一个月的数据曲线:“我们之前忽略了灵能本身的纯度问题——日志显示,陨星谷的自然灵能中含有0.02%-0.05%的‘灵翳杂质’,这种杂质由地脉中的腐殖质分解产生,会附着在阵体的导能通道内壁,长期积累会导致导能效率下降。上周三的监测数据显示,杂质浓度达到0.045%时,导能效率已下降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