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从带朱元璋逛紫禁城开始 > 第681章 海啸大灾!陆羽救场

第681章 海啸大灾!陆羽救场(1/2)

目录

毕竟旁人不知。

绿竹自己心里最清楚。

她这当家大娘子的位子,不过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侥幸得来的。

身后并无强大的母族,也不是陆羽的糟糠之妻,所依仗的不过只是一份运气而已。

“即日起,家里面该立的规矩都立起来。谁若是损害陆家利益,先逐出府去,待夫君归来,自会告知,届时再行下一步处置。”

“可明白了?”

对着眼前的一众姐妹,绿竹神情淡漠,目光如刀扫过,竟真有了几分营帐之内女将军独掌乾坤的魄力。

身边还有胡娇娘和云容这一文一武的助力。

在这陆家的后宅之内,想必定能有一番安稳局面。

从倭国之处驶入海域,沿着既定航线前往美洲,路途甚是乏味无聊,不过陆羽早有准备。

船舱之内。

他或看小说话本,时不时也有一些创作的心思、奇思妙想,乃至对实学之道有一些全新的见解;若是再有闲暇,也可进一步整理实学课程教材的素材。

如今大明的国家大学虽已能自主制作素材,可陆羽的建议依旧有用,天马行空的想法能让那些教材的内容丰富许多。

只是海域之上,并非每次航行都能风平浪静。

这一日,天地忽然暗了下来,四周的狂风卷起一道道海浪,悄无声息地就从半个时辰前的平静,慢慢变为如今的狂风暴雨。

啪嗒啪嗒啪嗒。

雨点砸落,好似老天爷也生了气。

拿着大号的木盆不停地往海面倾倒,不一会儿的功夫,航行的军舰海船之上便积了一些或多或少的水滩。

船上的工匠还有士卒早已整装待发,不断忙碌着;桅杆高高竖起,迎着狂风,船员们顺着风速水流,不断在船身各处找寻合适的支撑平衡点,全力稳住船只。

陆羽走出船舱,抬眼望了望外面的天地。

对于航海之事。

他在倭国的一年半载里也已有所了解,此刻感受着四周呼啸的狂风,脑海中忽然灵光一闪,当即开口大喊:“改变方向,由西往东。”

方才正朝着北边调整船帆的工匠们闻声迅速停手。

这便是陆羽的威信。

他虽在船上无任何职位,也无匹配的权力。

可他的话一出口,工匠们下意识便选择听从。

这艘军舰的航海师、船长以及军中武将见是陆羽发话,原本因突发风浪而紧绷的脸色立刻缓和。

三人迅速聚到一块儿,不过几个呼吸的工夫便商讨出结果:“听先生的。”

甲板上,船长高声传令:“所有人听从陆羽先生的命令。桅杆、船帆紧急调转,立刻转变航向。”

船帆迅速调整方向。

可刚稳定没多久,一缕缕更猛烈的飓风再度袭来,巨浪几乎要将整艘海船掀翻,浪头一浪接着一浪,在海面疯狂翻滚。

“是海啸,是海啸。”

有人惊呼,“这天变得也太快了,幸好我们及时转向,不然这浪头下来,咱们这船能不能撑住都不好说。”

“不愧是先生。先生这未卜先知的本事,可比我们厉害太多了。”

工匠们眼神狂热,一边朝陆羽投去敬佩的目光,一边在船长和航海师的指挥下继续忙碌。

此刻他们不过是避开了最初的浪头,要想彻底远离海啸,还需继续航行一段距离。

不知过了多久,海船在船长的操控下持续调整方向,身后的海啸离得越来越远,天地间虽仍一片混乱,浪花不断冲击着船身,好在船只骨架坚固,船体并未受到太大损伤。

望着数里之外渐渐平息的海啸,船上所有人这才勉强松了一口气。

海船的控制室里,船长面色肉眼可见地放松下来,旁边的航海师立刻掏出随身的小本本,开始记录方才的险情与应对措施。

等到了南美洲北部,这些都是能传承下去的航海宝贵经验,还能减少大秦航海时的伤亡。

每人随身携带小本本记录经验,这是大秦海关衙门最高统领马和定下的规矩,久而久之便成了所有航海师的习惯。

在变幻莫测的汪洋之上,经验便是保命的良药,许多时候真能救命。

待船驶入平静海域,众人没再贸然继续行驶。

万一在大海上迷了方向,反倒麻烦。

航海师拿着记录册走到陆羽身前。

刚要开口,却瞥见陆羽手中也拿着一本册子,上面详细记录着从海啸爆发到现在船只行驶的方向、经纬度,比他的记录精准太多。

这一刻,航海师心中彻底生出臣服之意,连忙上前与陆羽对照记录。

可就在这时,船舱方向突然传来尖锐的叫喊声:“副船长。不好了。船舱漏水了。”

“快用甲板木板和防水布堵上。”

船长迅速下令,全船人立刻行动起来。

好在漏水不算严重,不到一盏茶的功夫,船只便修补完毕。

事情尘埃落定后,船长快步走到陆羽面前,脸上满是感激:“这次多亏了先生。若非先生及时下令转向,恐怕我们这艘船的人要全军覆没了。在汪洋大海上,方向一旦判断失误,必然会被海灾吞噬。

刚才若是没先生开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都在同一艘船上,不必如此。”

陆羽摆了摆手,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接下来的航程中,海域一直平静,没再发生意外。

而远在南美洲之处,陆羽即将抵达的消息早已先一步传开。

并非只有秦王朱樉知晓,一直注视着陆羽行踪的代王朱桂、燕王朱棣二人,早早就打探好了消息。

从陆羽离开倭国的那一刻起。

他们便做好了准备,甚至毫无惧色地深入“敌境”,直接跑到了秦王朱樉的驻地。

三兄弟难得会面,却没有像上次那般定下盟约,反而一见面就大吵起来。

“二哥,做事得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此前先生在你们秦国待了一年半载,如今怎么也该轮到我们了?”

“二哥,做人要知足,才能长治久安。”

燕王朱棣和代王朱桂一上来便教训起朱樉。

朱樉听后冷冷一笑:“先生想去何处、留何处,是他自己的意愿。

你我都是先生的学生,难不成还要替先生做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