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十年老兵王景(2/2)
王景点头,声音依旧沙哑,却比任何时候都坚定:“我知道的,都会告诉你们,但我有两个条件。”
“你说。”军官没有犹豫。
“第一,保护好我的家人,别让他们受到任何牵连。”王景的目光扫过铁窗外的夜空,像是能穿透墙壁看到远方的家,“他们已经受了太多苦。”
“可以。”军官立刻应下,“我们会安排专人保护。”
“第二,”王景顿了顿,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我要亲眼看着那些人落网。尤其是‘刀疤’,那个在中缅边境做人口买卖的头目。”
军官的瞳孔微微收缩,“刀疤”正是他们计划在下周末抓捕的目标之一,没想到王景竟然知道这个人,他立刻明白了王景的执念,郑重点头:“只要条件允许,我带你去。”
铁门被打开,带着铁锈味的空气涌了进来,王景被带到一间审讯室,桌上放着热水和面包。
他没动食物,只是接过笔和记录本,指尖在纸上悬停了片刻,然后开始一笔一划地写起来。
“阿拉贡村只是个中转站,真正的大本营在缅甸的妙瓦底,由一个叫‘坤爷’的人控制,手下有专门的‘猎手’……”
“‘刀疤’是坤爷在中方的代理人,主要负责国内的猎手,然后把湖滨来的孩子运输到缅甸,他的据点在‘三不管’地带的废弃砖窑。”
“运输用的是改装过的冷藏车,车厢里有暗格,外面贴着‘生鲜配送’的标签,司机叫‘老鬼’,左臂有蛇形纹身……”
他写得很慢,却异常清晰,那些隐藏在黑暗里的名字、地点、运作方式,像一幅罪恶的地图,在纸上缓缓展开。
偶尔停下,不是忘记了,而是在回忆细节,某个窝点的守卫换班时间,某条运输路线的暗语,某个头目的作息规律。
军官和干事们屏住呼吸,飞快地记录着,越记越心惊,王景提供的线索,远比他们掌握的要深入得多,所有环节的人的外貌特征他都写的一清二楚。
窗外的月亮渐渐西斜,审讯室的灯光亮了一夜,当天边泛起鱼肚白时,王景终于放下笔,纸上已经写满了七页纸,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
他端起冷掉的水喝了一口,喉咙干涩得发疼,却觉得心里从未有过的敞亮,他知道这是自己在救赎自己。
“就这些了。”他看着军官,眼里没有了迷茫,只剩下一种等待冲锋的平静,“剩下的,就看你们的了。”
审讯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军官举着记录本的手还在微微颤抖,纸张边缘被指尖捏出了褶皱。
王景写下的那些名字、坐标、暗语,像一把把钥匙,能打开边境线上最隐秘的潘多拉魔盒。
从阿拉贡村的“货源地”,到中方境内的运输网,再到缅甸的总部,还有分散世界各地的买家,一条完整的罪恶链条清晰地铺展在眼前。
这不是小打小闹,是足以震动两国执法部门的大型人口贩卖网络。
军官缓缓放下记录本,目光落在王景身上,这个瘸腿的老兵穿着洗得发白的囚服,头发凌乱,脸上还有未干的泪痕,却在晨光里透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挺拔。
他想起档案里的记录:王景,十年服役,三次三等功,扫雷时为救战友致残……眼前的人,和档案里那个“尖刀班”班长的形象,慢慢重合。
“啪!”
军官猛地并拢双脚,举起右手,对着王景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指尖贴在帽檐,脊背挺得笔直,眼神里没有了审讯者的审视,只有对军人的敬意。
王景愣住了。他坐在椅子上,身体下意识地绷紧,浑浊的眼睛里闪过错愕、羞赧,还有一丝深埋的激动。
多久了?自从被诬陷、被唾弃,他已经很久没见过这样的军礼,很久没被人当作“自己人”看待。
他的右手在膝盖上攥了攥,然后慢慢抬起,因为瘸腿的影响,肩膀有些歪斜,手肘也没能完全伸直,军礼敬得算不上标准,甚至有些笨拙。
但他的眼神无比认真,指尖微微颤抖着,仿佛举起的不是手,是沉甸甸的过往和未凉的热血。
两个军礼,在晨光熹微的审讯室里无声对峙,没有话语,却胜过千言万语。
这是属于军人的默契,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无论是否穿着军装,那份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与担当,永远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