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抗战之烽火特勤组 > 第2025章 关于一号作战计划的讨论?

第2025章 关于一号作战计划的讨论?(1/2)

目录

白狐的情报让众人一愣。

萧琳忍不住问白狐:“白狐,经过多年的抗战,国军的战斗力以及武器装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再次面对日军大规模的攻击,应该不像抗战初期那样迅速被击溃。”

“我想,各主要战区的国军精锐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比如德城保卫战中的五十七师,虽然最后全军覆没,但也重创了日军。”

“在武器方面,目前米国也援助了不少新式武器过来!”

“而反观日本方面,大量精锐被调到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

“留在中国战场的日军精锐,数量已大不如前。”

“七年多的全面抗战,日军精锐消耗巨大,其单兵战力也已大不如前。”

“对于这次日军的大规模攻击,我还是持有一定乐观态度,至少国军不会败得太惨,有一定的反击能力,小鬼子也会损失惨重。”

白狐黛眉微蹙,淡淡开口:“萧组长,不要用第八特勤组的眼光去看待国军。”

“实事求是来说,根据我收集的情报和观察,即便国军和日军打了这么多年,但在我看来,大部分人没有丝毫长进。”

“即便拥有新式武器,他们也打不出胜仗。”

“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们的高级指挥官中无能之辈比比皆是。”

“很大一部分国军士兵在战斗意志上,没有丝毫长进。”

“而且国军中,腐败盛行,克扣军饷现象严重,导致士兵战斗意志不足。”

“最关键的是,军工生产依旧停滞不前。”

“从抗战初期到现在,已经整整七个年头过去了,国府方面的军工生产依旧是老样子。”

“理论上讲,在国家面临亡国灭种的恶劣形势下,军工生产应该以十倍、二十倍的速度增长,保证有充足的武器弹药,这才是取胜的基本保障。”

“而反观别的国家,尤其是老毛子,他们的军工生产不断扩大,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进行,生产出大量炮弹、子弹、炸弹、手雷来供应前线。”

“国军方面,仗打了这么多年,最基本的子弹和炮弹依旧供应不足,这仗怎么打?”

“远的不讲,就拿近期的德城保卫战来说,如果虎贲师守城时,增加一百门八二迫击炮,外加五到十万枚迫击炮弹。”

“或者五十门一百零五毫米榴弹炮,外加三四万发高爆榴弹,这一仗的结果会怎样呢?”

听白狐这么说,萧琳点点头,哑然一笑:“白狐,我确实犯了本位主义错误,老是拿第八特勤组的战绩去衡量普通国军战绩。”

“总觉得他们再怎么着,也应该和小鬼子打个半斤八两。”

“白狐,你能够给我们介绍一下小鬼子这次交通作战计划的目的和规模吗?”

白狐点点头:“我们大家先把晚餐吃完,然后到会议室,根据军事地图,我给大家分析一下这次交通作战计划的目的和规模。”

于是,第八特勤组众人,包括白凤凰、戴安娜都加速吃完饭。

甚至夜郡主也饶有兴致,跟着大家进了迎宾楼的会议室。

白狐当仁不让地坐在了主位上,在她身后挂着一张大号军用地图。

白狐锐利的目光扫视着大家,缓缓开口:“我和美智子师姐现在只是作为一名战阵师,站在中立的立场,分析日军交通作战计划。”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交通作战计划的核心目的,就是打通大陆交通线。”

“这个交通线就是指平江、粤江、湘桂铁路,将它们连通,一直连接到东南亚日军据点。”

“众所周知,铁路运输相较于公路运输有太大优势,运量大、速度快,可以二十四小时连续不间断运送物资和兵员,能迅速解决物资运输困境。”

“东南亚的大量战略物资可以运送到中国战场,而中国战场的大量弹药、兵员同样可以顺着这几条铁路,直接运送到东南亚。”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核心目的之一。”

“这交通作战计划还有别的目的。”

“比如日军一旦展开全面攻势,西南的空军基地将会纳入打击目标。”

“众所周知,米国援华的飞虎队,还有米国军方的B29轰炸机,都对日军乃至日本本土产生了重大威胁。”

“东京大本营和驻华派遣军,就是要消除这个威胁。”

“日军要进行规模巨大的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既可以牵制中国军队,削弱抗战能力。”

“同时也可以借着连续的大战,集中优势兵力和重武器,大量消灭国军的有生精锐力量。”

“借以震慑盟军,削弱中国抗战意志,弥补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一系列损失。”

“这次作战规模巨大,战线拉长到数千公里!”

白狐站起身来到地图前,手指着豫省地界:“据我最新得到的情报,这次战役将会分成几个阶段,或许要贯穿本年度。”

“据最新的情报显示,首先日军要强渡黄河,发动豫省中部会战。”

“夺取重要城市之后,那么平江铁路南段有可能被打通。”

秦月抬起头问白狐:“白狐,豫省国军精锐,主要是以第一战区为主,在那里部署有第一、十四、三十一集团军等诸多部队。”

“据我估计,小鬼子顶多出动一个军,即便实行混合编组,了不起就是十几万人。”

“而豫省的第一战区,那里随时可以集中五六十万军队。”

“当然,如果说战胜十几万小鬼子困难大,但是双方打成平手,我个人觉得也有可能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