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气候边缘 > 第231章 智慧雨幕

第231章 智慧雨幕(1/2)

目录

控制中心的灯光通明,宛如白昼。巨大的弧形屏幕上,气象雷达图呈现出一片令人不安的深红色,正从西南方向向北京逼近。数字时钟显示着凌晨4点32分,但房间里没有人感到疲倦——肾上腺素冲刷着每个人的血管。

刘宇站在指挥台前,目光紧盯着主屏幕上的数据流。他已经连续工作了近二十个小时,太阳穴微微发胀,但大脑却异常清醒。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为关键的时刻之一。

“无人机编队已到达预定高度,保持在作业空域待命。”无人机操作组组长报告道,声音通过麦克风在控制室内回荡。

刘宇点头,转向气象团队:“王琳,云物理数据怎么样?”

王琳的眼睛因为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布满血丝,但她的声音依然稳定:“云层过冷水量充足,催化条件良好。但云顶高度还在继续增长,这说明系统仍在加强。”

控制室内,数十名技术人员各司其职,键盘敲击声、低声交谈声和设备运转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工作交响曲。

李墨飞从办公室匆匆赶来,手里拿着刚刚获批的空域使用许可文件。“批准下来了,我们可以开始。”他将文件递给刘宇,目光扫过控制室内的紧张场面,“情况怎么样?”

“比我们预想的要复杂。”刘宇简要汇报,“云系结构不对称,核心区域水汽过于集中。我们需要重新计算凝结核的播撒量和位置。”

就在这时,AI算法组的负责人张工程师突然站了起来:“刘博士,李总,我们的模型有了新发现。”

所有人转头看向张工程师所在的工作站。他快速将一组数据投射到副屏幕上:“通过对比半小时前的卫星云图和实时雷达回波,我们发现雨带中形成了数个微型超级单体。这些小微系统的移动路径不确定,但如果任何一个直接经过城市上空,都会造成极端局部暴雨。”

控制室内一阵骚动。这意味着原本已经复杂的局面变得更加难以预测。

“能不能预测这些小微系统的路径?”李墨飞问,眉头紧锁。

张工程师摇头:“变化太快,传统模型已经跟不上。我们需要启用深度学习的实时预测系统,但那还没有经过充分验证。”

刘宇立刻做出决定:“没有时间犹豫了。启用实时预测系统,把所有计算资源都调配给它。我们需要尽可能准确地知道这些小微系统会往哪里走。”

命令下达,技术团队立即行动起来。在整个控制系统后台,大量的计算资源被重新分配,新型算法开始运行。

与此同时,水文工程组也没闲着。组长赵工程师正在带领团队计算最坏情况下的应对方案。

“如果干预失败,暴雨以最大强度降临,我们需要确定哪些区域可以作为‘战略性蓄滞洪区’。”赵工程师指着城市地图上的几个低洼区域,“这些地方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基础设施价值较小,如果不得已做出牺牲,应该优先考虑这些区域。”

一位年轻工程师提出异议:“但是赵工,这些区域也有居民啊,我们不能随便就决定淹掉人家的家吧?”

赵工程师叹气:“我知道这很艰难,但这是应急管理的必要考量。如果核心城区被淹,损失将会是这些区域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我们已经通知了这些区域的居民做好疏散准备,这只是最坏的打算。

讨论在继续,每个人的表情都凝重而专注。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可能直接影响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生活的重大决策。

在无人机准备区,一场关于使用材料的争论正在激烈进行。

“我认为应该使用碘化银,这是最经典的凝结核材料,效果可预测。”一位资深工程师坚持道。

年轻的研究员小王反驳:“但碘化银的环境影响还存在争议。我们应该使用新开发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虽然效果可能稍弱,但更环保。”

“现在不是考虑环保的时候!”老工程师提高了声音,“我们需要的是确定性和效果!”

小王不甘示弱:“但如果我们为了解决一个危机而制造另一个环境危机,那有什么意义?”

争论越发激烈,直到刘宇走了过来:“怎么回事?”

了解情况后,刘宇思考片刻,做出了裁决:“采用混合方案。先用生物可降解材料进行初步播撒,评估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再转为使用碘化银。同时,环境监测组全程跟踪记录任何可能的环境影响。”

这个折中方案平息了争论,两队人马立即开始准备材料。

凌晨五点,天边开始泛白,但控制室内的气氛依然紧张。新型预测系统的初步结果开始出现在屏幕上。

“结果出来了!”张工程师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兴奋,“系统预测小微单体中最强的一个将会经过城市西北部,正好是排水系统相对薄弱的区域。”

刘宇立即走到预测图前:“把详细数据传给我。无人机编队调整方案,优先在这个区域上游进行干预。”

命令通过数字链路传达到空中待命的无人机群。这些飞行器开始调整队形,向着预测位置移动。

就在这时,气象组的王琳突然惊呼:“不好!云系结构又发生变化!一个新的小微单体正在快速形成,位置比预测的更靠近城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