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资金的悬崖(2/2)
安德森点点头,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文件:“我正是为此而来。基金会可以提供一笔短期过渡贷款,但需要你们提供更具可行性的资金回报方案。董事会希望看到这个项目不仅有社会效益,还要有经济可持续性。”
刘宇皱眉:“安德森先生,这是一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是商业项目。”
“我理解,”安德森保持微笑,“但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所有资助机构都面临压力。我们需要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和一定程度的回报。或许可以考虑将部分服务商业化?或者引入私人投资伙伴?”
送走安德森后,李墨飞和刘宇相视无言。引入私人投资意味着项目可能偏离初衷,而将防灾服务商业化更是与项目理念背道而驰。
深夜十一点,项目总部大楼大多办公室已经熄灯,只有李墨飞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他独自站在城市沙盘模型前,目光落在那些标记为“待改造”的老旧城区区域。
这些区域建筑密集,基础设施老化,居民多以老人和低收入群体为主。在模型中,这些区域被标记为红色,代表高风险区域。李墨飞想起上次去考察时见过的那些面孔:那位担心下雨就漏水的独居老人,那些每到汛期就提心吊胆的居民...
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刘宇端着两杯咖啡走进来:“就知道你还没走。”
李墨飞接过咖啡,苦笑一下:“怎么走?走了问题还在那里。”
两人沉默地喝了一会儿咖啡。刘宇先开口:“其实我理解那些主张暂停扩张的人。风险确实很大。”
“但你仍然坚持应该继续?”李墨飞看向他。
刘宇点头:“因为更大的风险是无所作为。气候变化的脚步不会因为我们资金紧张就放缓。下一次极端天气事件来时,那些老旧城区将会是最脆弱的地方。”
李墨飞长叹一声,走到办公桌前,打开最底下的抽屉,取出一份厚厚的项目规划书。封面上印着《气候免疫城市:第二阶段推广方案》。他翻开页面,里面是详细的技术方案、实施步骤和预期效益分析。
“这是我们十二年来奋斗的目标,”李墨飞轻声说,“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技术可行,更是为了真正保护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
刘宇走到沙盘前,指着老旧城区和新城区的交界处:“如果我们暂停扩张,这里将会形成一个系统断层。新城区有韧性,老城区脆弱,最终整个系统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李墨飞没有说话,只是继续翻看规划书。在资金需求页面上,那个巨大的数字显得格外刺眼。他知道刘宇是对的,但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他必须考虑现实约束。
便在这时,他的手机响起。显示的是一个陌生号码。李墨飞本想拒接,但鬼使神差地按下了接听键。
“您好,是李墨飞先生吗?”电话那头是一个年轻女性的声音,“我是《气候变化前沿》杂志的记者。我们想对您进行专访,谈谈‘气候免疫城市’项目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最近应对暴雨危机的创新做法。”
李墨飞本想婉拒,但突然心念一动:“请问你们的读者群体主要是?”
“主要是国际气候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科研机构,”记者回答,“我们的发行量虽然不大,但在相关领域影响很大。”
李墨飞与刘宇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说:“我可以接受采访,但有一个条件——我希望特别强调项目下一步向脆弱社区扩展的计划和它的紧迫性。”
挂断电话后,李墨飞眼中重新燃起光芒:“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如果不能直接获得资金,那就提高项目知名度,吸引更多样的支持渠道。”
刘宇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
“安德森说得对,我们需要展示经济可持续性,但不一定非要商业化。”李墨飞越说越兴奋,“我们可以测算项目长期带来的经济效益——减少灾害损失节省的资金,健康效益,甚至房地产增值。这些数据可能说服不同类型的投资者。”
“甚至可以考虑发行绿色债券?”刘宇接话道,“最近国际上有很多城市通过这种方式筹集气候项目资金。”
两人越谈越投入,不知不觉已是凌晨两点。桌子上铺满了草稿纸,上面写满了各种可能的筹资方案和测算数据。
最终,李墨飞站在窗前,望着已经安静下来的城市,轻声说:“知道吗?我最怕的不是资金短缺,而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
刘宇站在他身旁:“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让恐惧做决定。”
李墨飞转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好。那我们就不退缩。你负责优化技术方案,进一步‘榨出’成本空间,准备一份无懈可击的技术经济论证报告。我负责去游说政府和寻找新的融资渠道。”
“就这么定了。”刘宇伸出手。
两人紧紧握手,一种基于共同理想和相互理解的信任在这一刻变得更加牢固。他们知道前路艰难,但至少他们选择了一起面对。
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而黎明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