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气候边缘 > 第235章 异常的信号

第235章 异常的信号(1/2)

目录

北京深秋的夜晚已经带上了明显的凉意。城市东郊的“气候免疫城市”项目数据中心大楼里,大多数楼层的灯光已经熄灭,只有七楼东侧的一个办公室还亮着灯。

陈曦揉了揉干涩的眼睛,视线却始终没有离开面前的三块显示屏。左侧屏幕滚动着实时更新的卫星遥感数据,中间显示着复杂的冰盖动力学模型运算界面,右侧则是她自己编写的可视化分析程序窗口。

时间已接近凌晨两点。办公室里很安静,只能听到服务器轻微的嗡鸣声和她偶尔敲击键盘的嗒嗒声。桌角放着的半杯咖啡早已冷透,旁边是咬了一口就忘记吃的三明治。

作为项目组里最年轻的数据科学家,陈曦负责处理和分析从全球各地收集来的气候数据。这项工作既枯燥又重要,就像大海捞针,绝大多数时候一无所获,但一旦发现异常,可能就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先兆。

今晚,她的注意力集中在南极洲。更准确地说,是西南极冰盖。

屏幕上显示的是最近三个月西南极冰盖底部流速的监测数据。这些数据来自NASA和欧空局的最新一代冰监测卫星,能够穿透数千米厚的冰层,探测到冰盖与基岩交界处的细微运动。

陈曦运行着自己编写的算法程序,试图从海量数据中找出可能被传统分析方法忽略的模式和趋势。这原本只是她业余时间的一个小兴趣——改进数据分析方法,没想到今晚却有了意外发现。

程序界面上,一个异常的信号被标记出来。非常微弱,但持续存在。

西南极冰盖底部的某些区域,冰流速正在以极其缓慢但稳定的速度增加。增幅很小,每小时可能只多移动几毫米,但考虑到冰盖的巨大体积和时间尺度,这个微小的变化可能意义重大。

陈曦最初以为这是传感器误差或数据处理中的噪音。她重新校准了算法,再次运行分析。

结果一样。

那个异常信号依然存在,像心跳一样稳定而持续。

她换了一种分析方法,尝试滤除可能的环境干扰因素——地热活动、潮汐力影响、季节性变化...

信号仍在。

陈曦感到一阵轻微的兴奋,混合着科学家的本能警惕。她调出了该区域的历史数据,将时间尺度扩大到一年、五年、十年。

一个模式逐渐清晰起来:在过去十年中,西南极冰盖底部某些关键区域的冰流速确实在缓慢但持续地加速。加速率很小,每年约增加1.5%-2%,但累积效应已经相当可观。

更令人担忧的是,加速似乎不是线性的,而是在逐渐加快,像滚雪球一样。

陈曦深吸一口气,意识到自己可能发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她迅速制作了几张可视化图表,将数据分析结果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彩色图表上,红色区域表示冰流速异常增加的区域,它们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集中在几个特定区域——冰盖与基岩接触的“接地线”附近。这些区域就像是支撑整个冰盖稳定性的支点。

如果这些“支点”开始松动...

陈曦不敢贸然下结论。她需要更多证据,更深入的分析。但内心的科学直觉告诉她,这个发现可能非常重要。

她看了一眼时间:凌晨三点十五分。犹豫片刻后,她做了个决定:立即向项目负责人李墨飞汇报这个发现。

陈曦知道李墨飞的工作习惯,这位项目总负责人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她拨通了李墨飞办公室的内线电话。

电话只响了一声就被接起:“我是李墨飞。”

“李总,我是数据组的陈曦。抱歉这么晚打扰您,但我发现了一些异常数据,认为需要立即向您汇报。”陈曦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专业。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秒:“关于哪方面的?”

“西南极冰盖。底部冰流速出现异常加速现象,模式很特殊,我认为可能很重要。”陈曦简明扼要地回答。

“我办公室,现在。”李墨飞说完就挂了电话。

五分钟后,陈曦拿着她的笔记本电脑出现在李墨飞办公室门口。门开着,李墨飞正站在办公桌后,看着墙上巨大的电子地图。地图上显示着全球实时气候数据流。

“进来,陈工。坐。”李墨飞示意她坐在办公桌前的椅子上,自己则绕到桌后坐下,“具体什么情况?”

陈曦打开电脑,调出她准备好的图表和数据:“李总,这是我今晚分析西南极冰盖监测数据时的发现。您看这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