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 > 第277章 漠南秋狩固边防

第277章 漠南秋狩固边防(2/2)

目录

慕容廆思索片刻,咬牙道:“好!我愿意揭发呼厨泉的阴谋。请密使回复姜将军,三日后,呼厨泉将率领一万匈奴骑兵,从雁门关外的黑风口出发,前往云中城作乱。我愿率领慕容部骑兵,配合朝廷大军,夹击匈奴军队。”

密使大喜,立即返回云中城,向姜维禀报情况。姜维笑道:“慕容廆果然如我所料,为了自保,出卖了呼厨泉。”

他立即下令:命陈武率领一万禁军,埋伏在黑风口左侧的山谷中;命王基率领一万并州驻军,埋伏在黑风口右侧的山谷中;自己则率领一万大军,正面迎击匈奴军队;同时,传信给慕容廆,让他率领慕容部骑兵,在黑风口后方埋伏,截断匈奴军队的退路。

三日后,呼厨泉率领一万匈奴骑兵,浩浩荡荡地从黑风口出发。匈奴骑兵个个凶神恶煞,手持弯刀,骑着骏马,直奔云中城而去。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周围的山谷中早已埋伏好了大汉军队。

当匈奴军队全部进入黑风口时,姜维一声令下:“放箭!”

刹那间,山谷两侧的山坡上,箭矢如雨点般落下,匈奴骑兵纷纷中箭落马,阵脚大乱。呼厨泉大惊失色,高声道:“不好,有埋伏!快撤退!”

就在此时,陈武与王基率领大军从山谷两侧冲杀出来,与匈奴军队展开激战。姜维也率领大军正面冲锋,大汉士兵个个奋勇杀敌,匈奴军队节节败退。

呼厨泉见状,连忙率领残部向后撤退,却发现慕容廆率领慕容部骑兵早已截断了退路。慕容廆高声道:“呼厨泉,你勾结外敌,意图作乱,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匈奴军队腹背受敌,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丢弃兵器,跪地投降。呼厨泉见大势已去,想要自刎身亡,却被姜维身边的亲卫一箭射倒,生擒活捉。

这场战役,大汉军队大获全胜,斩杀匈奴士兵三千余人,俘虏七千余人,缴获战马八千余匹,兵器无数。呼厨泉被押解到云中城,刘禅亲自审问。

“呼厨泉,你为何勾结慕容廆,意图作乱?”刘禅怒声道。

呼厨泉跪在地上,面如死灰:“陛下,臣一时糊涂,被慕容廆蛊惑,才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臣恳请陛下饶臣一命,臣愿率领匈奴部落永远归附大汉,再也不敢作乱。”

姜维道:“陛下,呼厨泉反复无常,若饶他性命,日后必成后患。不如将他斩首示众,以儆效尤。同时,将匈奴部落拆分,迁往并州、凉州等地,与汉族百姓杂居,推行汉化,逐步消除匈奴部落的隐患。”

刘禅点头道:“准奏!将呼厨泉斩首示众,传首北疆各部,让他们知晓作乱的下场。另外,按照伯约的建议,拆分匈奴部落,迁往各地,派官员管理,推行汉化。”

当日,呼厨泉被斩首示众,北疆各部得知消息后,皆心惊胆战,再也不敢有作乱之心。匈奴部落被拆分后,迁往各地与汉族百姓杂居,朝廷派农师、学者前往,传授农耕技术与中原文化,匈奴百姓逐渐融入大汉,成为大汉的一员。

慕容廆因揭发呼厨泉的阴谋,配合朝廷大军作战,朝廷免去了他的罪责,仍让他担任慕容部的首领。但姜维也对他严加提防,派士兵驻扎在慕容部聚居地附近,监视他的动向。慕容廆深知朝廷的厉害,再也不敢有任何异心,一心治理部落,发展贸易。

解决了匈奴的隐患后,北疆彻底安定下来。刘禅十分高兴,在云中城举行了庆功宴,赏赐有功将士。宴席上,刘禅举杯道:“此次漠南秋狩,多亏了伯约运筹帷幄,才能顺利平定鲜卑争端,剿灭匈奴叛乱,安定北疆。伯约,朕敬你一杯!”

姜维起身谢道:“陛下过誉了,这都是陛下英明决策,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结果。臣只是尽了分内之事。”

庆功宴结束后,刘禅决定返回洛阳。北疆的事务已基本处理妥当,剩下的就是推行汉化与发展生产,这些事情可交由当地官员负责。

第四折漠南教化兴农桑

离开云中城前,姜维特意召见了并州刺史王基与负责北疆教化的官员,叮嘱道:“北疆安定不易,你们务必做好教化与农桑之事。教化是根本,只有让鲜卑、匈奴等各族百姓了解中原文化,认同大汉,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融合。农桑是民生,只有让百姓们丰衣足食,才能长治久安。”

王基躬身道:“将军放心,末将定会按照朝廷的旨意,全力推行教化与农桑之事,绝不辜负将军的期望。”

姜维道:“好。我已向陛下奏请,从太学抽调五十名优秀学子,前往北疆担任官学教师,传授汉语与儒家经典。另外,调拨十万石粮食、五万套农具送往北疆,分发给各族百姓,帮助他们开垦荒地,发展农耕。你们要做好对接工作,确保粮食与农具及时发放到百姓手中。”

负责教化的官员道:“将军,各族百姓语言不通,习俗各异,推行教化恐怕会遇到不少阻力。”

姜维道:“此事我早已考虑到。我已让太常寺编写了通俗易懂的教材,将儒家经典与日常礼仪、农耕知识结合起来,翻译成鲜卑、匈奴等语言。另外,允许各族百姓保留自己的习俗,只要不违背朝廷律法,不影响民族融合,朝廷都不会干涉。你们要耐心引导,以身作则,让百姓们感受到中原文化的魅力,自愿接受汉化。”

两人躬身领命。随后,姜维又前往鲜卑各部与拆分后的匈奴部落视察,查看官学的建设情况与农耕的进展。

在拓跋部聚居地,姜维看到官学已经建成,数十名鲜卑孩童正在教室里学习汉字,中原教师耐心地教导着他们。拓跋力微陪在一旁,脸上满是笑容:“将军,自从官学建成后,部落里的孩童都争相前来学习。他们说,学好汉字,将来就能去洛阳太学读书,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姜维笑着点头道:“大汗说得好。教育是百年大计,只有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让部落长久发展。另外,农师们已经开始传授农耕技术,你们要组织百姓们积极学习,开垦荒地,多种粮食,让部落百姓丰衣足食。”

拓跋力微道:“将军放心,我已组织部落百姓开垦荒地五千余顷,农师们传授的耕种技术十分管用,今年的庄稼长势喜人,年底一定能获得大丰收。”

姜维又前往慕容部聚居地,看到这里的互市已经开业,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与慕容部的毛皮、药材、良马摆满了商铺,各族百姓往来交易,十分热闹。慕容廆见到姜维,连忙上前迎接:“将军,互市开业后,部落百姓的收入增加了不少,大家都十分感激朝廷。”

姜维道:“大汗能一心为民,实属难得。希望你能继续带领部落百姓,发展贸易,学习中原文化,与各族百姓和睦相处。”

慕容廆道:“将军放心,我定会铭记朝廷的恩典,安分守己,治理好部落。”

在拆分后的匈奴部落聚居地,姜维看到匈奴百姓正在中原农师的指导下,使用中原的农具开垦荒地。一名匈奴老者见到姜维,连忙上前道谢:“将军,多谢朝廷赐给我们粮食与农具,派农师教导我们耕种。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田地,再也不用过游牧的生活,日子越来越好了。”

姜维笑着说:“老人家不必客气。你们现在也是大汉的百姓,朝廷理应照顾你们。只要你们好好耕种,好好学习中原文化,日子定会越过越红火。”

视察完北疆各地后,姜维返回云中城,与刘禅一同启程返回洛阳。大军一路南下,沿途各族百姓纷纷前来送行,献上当地的特产,感谢朝廷为他们带来了和平与安宁。刘禅坐在马车上,看到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中十分欣慰:“伯约,此次漠南秋狩,不仅安定了北疆,更让朕看到了各族百姓对和平的渴望。只要我们坚持恩威并施,推行教化与农桑,大汉定能实现真正的一统与繁荣。”

姜维道:“陛下所言极是。民族融合非一日之功,需要朝廷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只要我们君臣同心,百姓协力,大汉的江山定会永固。”

大军行进了十余日,终于返回洛阳。蒋琬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看到刘禅与姜维平安归来,心中大喜。刘禅向蒋琬详细汇报了漠南秋狩的情况,蒋琬连连称赞:“陛下英明,伯约神勇,此次漠南秋狩大获成功,安定了北疆,为大汉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到皇宫后,刘禅下令大赦天下,赏赐天下百姓酒肉,庆祝北疆安定。同时,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北疆的成功经验,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化与农桑扶持,促进民族融合。

姜维回到府中,稍作休息后,便开始整理漠南秋狩的相关文书,总结经验教训,为日后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提供参考。他深知,大汉的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北疆虽已安定,但西域、南方等地区仍有许多事务需要处理。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为守护大汉江山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第五折归朝献策谋长治

几日后,刘禅在太极殿召集群臣议事,商议如何进一步巩固大汉的统治,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姜维在朝堂上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继续加强边防建设,在北疆、西域、南方等边境地区增设戍堡,派驻军队,确保边境安全;二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继续推行均田制,设立更多的官学与互市,促进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三是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严惩贪官污吏,确保朝廷政令畅通。

蒋琬赞同道:“伯约的建议十分中肯。边防是国家的屏障,必须加强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吏治清明则民心所向,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臣建议,陛下任命专门的官员负责这三项事务,确保各项措施能够顺利推行。”

董允道:“太尉所言极是。对于边防建设,可任命姜维将军总领全国边防事务,统筹规划各地的戍堡建设与军队部署;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可任命专门的官员负责官学的建设、农师的派遣与互市的管理;对于吏治整顿,可由御史台负责,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严厉打击贪官污吏。”

刘禅点头道:“好!就按照你们的建议办。任命姜维为全国边防大都督,总领全国边防事务;任命董允为民族事务大臣,负责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与融合事务;任命蒋琬兼管吏治整顿事务,与御史台一同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

三人躬身领命。随后,姜维又向刘禅详细汇报了全国边防的现状,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规划:“陛下,目前全国边防主要分为北疆、西域、南方三个方向。北疆方面,已在长城沿线增设了二十座戍堡,派驻了三万军队,可确保北疆安全;西域方面,西域都护府有军队三万,驻守在轮台、龟兹等地,商道沿途也增设了戍堡,局势稳定;南方方面,交州、广州等地少数民族较多,虽已归附朝廷,但仍有部分部落不服管辖,需要加强防御。臣建议,在南方边境增设十五座戍堡,派驻两万军队,同时派官员前往当地,推行教化与农桑,安抚少数民族百姓。”

刘禅道:“准奏!你可即刻着手安排,所需的人力、物力,朝廷会全力支持。”

董允也向刘禅汇报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计划:“陛下,臣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在少数民族地区增设官学三百所,招收各族学子三万余人;派遣农师五百名,传授农耕技术;设立互市五十座,促进贸易发展。同时,组织学者编写更多适合各族百姓的教材,翻译儒家经典与实用知识,让各族百姓能够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

刘禅道:“好!所需的经费与人员,你可与户部、太常寺商议解决,务必确保计划顺利实施。”

蒋琬则汇报了吏治整顿的措施:“陛下,臣计划制定详细的官员考核制度,从政绩、品德、能力等方面对官员进行全面考核,考核优秀者予以提拔,不合格者予以降职或罢官。同时,加强对官员的监督,鼓励百姓举报贪官污吏,一旦查实,严惩不贷。”

刘禅道:“准奏!吏治整顿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你一定要严格执行,绝不能姑息迁就。”

朝会持续了三个时辰,各项事务都一一敲定。散朝后,刘禅留下姜维、蒋琬、董允三人,前往御花园商议后续事务。御花园内,秋菊盛开,香气扑鼻,刘禅坐在凉亭中,望着满园秋色道:“如今北疆安定,边防、民族、吏治等各项事务都有了明确的规划,大汉的发展越来越好了。只是,朕心中还有一件事放心不下。”

姜维道:“陛下有何心事?”

刘禅道:“朕担心百年之后,太子能否守住这大汉江山。太子如今已经十岁,虽然聪慧,但缺乏历练,朕希望你们能多教导他,让他成为一名合格的君主。”

蒋琬道:“陛下放心,太子聪慧过人,只要悉心教导,日后定能成为一名贤明的君主。臣等定会竭尽全力,辅佐太子,守护大汉江山。”

董允道:“陛下,臣建议让太子多参与朝政,了解国家事务,同时派学者教导他儒家经典与治国之道,让他在实践中成长。”

姜维道:“陛下,臣建议让太子跟随臣前往边境巡查,让他见识边境的艰辛与军队的威严,培养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另外,让太子学习兵法与谋略,日后若遇到战乱,也能从容应对。”

刘禅大喜道:“好!你们的建议都很好。从明日起,太子每日前往朝堂旁听,学习朝政;每月跟随董司徒学习儒家经典;明年春季,跟随伯约前往边境巡查。朕相信,在你们的教导下,太子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君主。”

三人躬身道:“臣等定不负陛下所托!”

夕阳西下,御花园内的光线渐渐暗淡下来。姜维走出皇宫,心中感慨万千。漠南秋狩的成功,让北疆彻底安定;朝廷的各项规划,为大汉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知道,只要君臣同心,持续发力,大汉定能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回到府中,姜维取出诸葛亮的《出师表》,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他想起了诸葛亮对他的教诲与期望,想起了自己多年来的奋斗与坚守。如今,大汉一统,民生渐兴,民族融合稳步推进,诸葛亮的遗愿正在一步步实现。

“丞相,您放心,我定会坚守初心,辅佐陛下,教导太子,守护好这大汉江山,让汉室的荣光永远照耀天下。”姜维轻声说道。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出师表》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仿佛在夜色中回响。姜维知道,大汉的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但他有信心,有决心,与君臣百姓一同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盛世,让大汉的历史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不朽的篇章。

接下来的日子里,姜维全身心投入到全国边防建设中,制定详细的戍堡建设计划,调派军队,协调物资,确保各项措施落地生根。他亲自前往南方边境考察,选址修建戍堡,安抚当地少数民族百姓。南方气候湿热,蚊虫滋生,许多士兵水土不服,姜维便与士兵们同吃同住,亲自调配草药,缓解士兵们的不适,极大地鼓舞了军心。

在交州苍梧郡,姜维遇到了一支不服朝廷管辖的俚人部落。部落首领李虎率领族人占据山林,时常劫掠周边县城,当地官员多次围剿都未能成功。姜维得知情况后,并未立即出兵镇压,而是亲自前往山林,拜见李虎。

李虎见到姜维,态度十分傲慢:“姜将军,我俚人部落世代居住在此,不受任何人管辖。朝廷若想让我们归附,必须答应我们的条件——免除部落的赋税,允许我们自治。”

姜维笑着说:“李首领,朝廷早已推行均田制,让百姓们有田可种,赋税也十分轻薄。若你们归附朝廷,不仅能获得朝廷分配的土地与农具,还能与中原百姓互通贸易,学习先进的农耕技术,让部落百姓丰衣足食。至于自治,朝廷可以允许你们保留部落的习俗与首领制度,但必须服从朝廷的管辖,遵守朝廷的律法,不得再劫掠百姓。”

李虎心中一动,他深知姜维的军威,若执意对抗,部落必将灭亡。但他又担心朝廷言而无信,犹豫再三道:“将军如何保证朝廷会兑现承诺?”

姜维道:“我以大汉边防大都督的名义向你保证,只要你们真心归附朝廷,遵守律法,朝廷定会兑现所有承诺。我可以当场下令,免除你们部落三年的赋税,派农师前往部落传授农耕技术,在部落附近设立互市。”

李虎见姜维言辞恳切,又想到部落百姓常年在山林中受苦,便点头道:“好,我相信将军!我愿率领俚人部落归附朝廷,再也不劫掠百姓。”

姜维大喜,当即与李虎立下盟约。随后,他调派农具与种子送往俚人部落,派农师教导族人耕种。俚人百姓们从未接触过中原的农耕技术,在农师的指导下,很快便掌握了耕种技巧,开垦荒地两千余顷。半年后,俚人部落迎来了大丰收,百姓们再也不用靠劫掠为生,日子越过越红火。李虎感激不已,亲自前往洛阳拜见刘禅,表达对朝廷的感激之情。

南方边境的其他少数民族部落见俚人部落归附朝廷后过上了好日子,也纷纷主动归附。姜维趁机在南方边境增设戍堡十五座,派驻军队两万,确保了南方边境的安全。

与此同时,董允也在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化与融合事务。太学的优秀学子陆续前往各地官学任教,各族学子一同读书学习,汉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太常寺编写的教材被翻译成各族语言,广泛传播;互市的设立,让各族百姓往来频繁,贸易日益繁荣,民族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

蒋琬则全力整顿吏治,制定了详细的官员考核制度,对全国官员进行全面考核。一批政绩突出、品德高尚的官员得到提拔,一批贪官污吏被严惩。朝廷的政令更加畅通,百姓们对朝廷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太子也在姜维、蒋琬、董允的悉心教导下,逐渐成长起来。他每日旁听朝政,学习治国之道;跟随董允学习儒家经典,培养品德;春季跟随姜维前往边境巡查,见识军威与民生疾苦。太子变得越来越成熟稳重,处理事务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刘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一年后,全国边防建设基本完成,北疆、西域、南方边境戍堡林立,军队部署合理,边境安稳无虞;少数民族地区官学遍布,农桑兴旺,贸易繁荣,各族百姓和睦相处,民族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吏治清明,官员勤政爱民,百姓安居乐业,大汉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日,刘禅在太极殿召集群臣,举行庆功大典。殿内灯火通明,文武百官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大汉的繁荣昌盛。刘禅举起酒杯,高声道:“今日大喜,朕要敬三位爱卿一杯!伯约安定边防,安抚各族;公琰整顿吏治,清明朝政;休昭推行教化,促进融合。正是因为有你们的辅佐,大汉才能有今日的盛世!”

姜维、蒋琬、董允起身谢道:“陛下过誉了,这都是陛下英明领导,百官齐心协力,百姓同心同德的结果。臣等只是尽了分内之事。”

庆功大典结束后,姜维独自来到皇宫外的白玉兰树下。此时已是暮春,白玉兰开得正盛,花瓣随风飘落,与他初入洛阳时的景象一模一样。他想起了自己从天水少年到边防大都督的历程,想起了诸葛亮的教诲,想起了多年来的征战与坚守。

如今,大汉一统,边境安定,民生渐兴,民族融合,吏治清明,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遗愿早已实现,甚至超越了昔日的荣光。姜维心中无比欣慰,他知道,自己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他抬头望向天空,月光皎洁,星光璀璨。他仿佛看到了诸葛亮的身影,正在微笑着注视着这片繁荣的大汉江山。姜维握紧拳头,心中暗暗发誓:余生,他将继续坚守岗位,辅佐陛下,守护大汉,让这份繁荣与安定永远延续下去,让汉室的荣光永远照耀天下。

漠南秋狩的余威仍在北疆回荡,教化农桑的种子已在各族土地上生根发芽,边防吏治的根基愈发牢固。大汉的盛世画卷,正在君臣百姓的共同描绘下,徐徐展开更加辉煌的篇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