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盛世之兆!老朱的欣慰与自豪!(2/2)
后来投了郭子兴的义军,从一个普通士卒做起,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过人的智谋,一步步招揽贤才、扩充势力,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在平江逼降张士诚,最终挥师北伐,将元廷赶回漠北,亲手推翻了腐朽的元朝暴政。
建国之初,大明百废待兴,田地荒芜、人口锐减,朝堂上还有功臣骄纵、贪官横行,他夙兴夜寐,一边休养生息、鼓励农桑,一边严惩贪腐、整顿吏治,甚至不惜得罪权贵,也要为百姓撑起一片安稳天。
那些年,他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处理过堆积如山的奏章,也曾因国事繁重而咳血,可只要想到百姓能吃上饱饭、穿上暖衣,他便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如今几十年过去,大明的粮仓渐渐充盈,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边境虽偶有摩擦却也安稳,连南洋的真腊都主动举国内附,四方邦国纷纷来朝。
这一幕,不正是他当年在残破的濠州城时,心中默默期盼的“天下大同”吗?
想到这里,朱元璋握着奏章的手微微收紧,眼中满是对过往艰辛的感慨,更有对如今大明盛世的自豪。
老朱轻轻咳嗽了两声,对身旁的太监道:“把这奏章收好,存入皇家档案,让后世子孙都知道,洪武年间,大明曾有万国来朝的盛景!”
消息传到礼部时,正赶上各司官员在大堂议事,礼部尚书刚接过内侍递来的圣旨,只念了一句“为贺真腊内附,着礼部筹备庆典”,满堂官员便瞬间沸腾起来。
文选清吏司郎中猛地站起身,手中的笔都在了案上,声音里满是激动:“真腊内附?这可是南洋大国啊!能主动归顺我大明,足见陛下仁政远播,天下已然大治!”
这话瞬间点燃了众人的情绪,各司官员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祠祭清吏司主事捧着刚拟好的祭祀章程,笑着道:“以往只有国遣使来朝,如今连真腊这样的邦国都愿举国内附,这不是盛世之兆是什么?咱们筹备庆典,可得拿出十二分的劲头,不能辜负了这份荣光!”
礼部尚书门克新看着属下们兴奋的模样,也笑着敲了敲案几:“诸位稍安勿躁!陛下既将此事交予咱们,便是对礼部的信任。今日起,各司暂停其他杂务,全力筹备庆典!”
他话音刚,官员们便立刻领命行动——仪制清吏司的官员抱着舆图,直奔午门丈量场地,琢磨着如何布置仪仗才能既庄重又显大明气派;精膳清吏司的官员则火速赶往御膳房,与御厨商议奉天殿宴席的菜单,既要体现大明饮食的精致,又要兼顾各国使者的口味;主客清吏司的官员更是直接搬来了各国的档案,逐一核对使者的身份与礼仪,生怕届时出现疏漏。
不仅礼部,消息传到朝堂后,文武百官也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早朝时,户部尚书郁新出列奏报:“启禀陛下,近年国库充盈,足以支撑庆典所需,臣已命人备好丝绸、瓷器等赏赐,待庆典时赠予各国使者!”
兵部这边也紧随其后:“臣已调派京营士兵,负责庆典期间的安保与仪仗,定让各国使者见识我大明将士的威仪!”
官员们的兴奋并非虚饰——自洪武开国以来,他们随朱元璋历经战乱与休养生息,亲眼见证大明从百废待兴走向国力强盛。
如今真腊内附,四方使者齐聚应天府,这不仅是对朱元璋治理的认可,更是他们这些臣子多年辅佐的成果。
连平日里最为严肃的刑部尚书夏恕,都在朝会后拉着同僚笑道:“等庆典时,定要带家中子弟去午门看看,让他们也瞧瞧我大明的盛世气象!”
朝堂上下,处处都是干劲十足的景象。
翰林院的学士们熬夜撰写庆典贺词,字里行间满是对大明的赞誉;工部的工匠们加紧修缮奉天殿与午门的建筑,将梁柱重新漆饰一新;甚至连京郊的农户,都听闻了庆典的消息,纷纷提前种下新的蔬菜,盼着能为庆典添一份力。
整个应天府,都因这场即将到来的庆典,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人人都能感受到,大明的盛世,已然在眼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