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冰释前嫌!朱允炆的感动!(1/2)
东宫深处,一处偏僻的院落终年静得能听见落叶声。
朱允炆正坐在窗前,手中捧着一本翻得卷边的《论语》,素色长衫洗得有些发白,一根普通的木簪将头发束起,身旁只有老仆端来的一杯凉茶,整个院落透着与东宫繁华格格不入的冷清。
这些年来,他如同活在阴影里,虽已年满十八,达到宗室册封的年纪,却始终未得任何爵位与封号,连东宫日常的宗亲宴饮都从未被邀请。
每日清晨,他便在小院里闭门读书,从《论语》到《大明律》,一本本典籍被他翻得卷边,只为用笔墨填满孤寂的时光;午后便在院内踱步,从不踏出院门半步,更不与其他宗室子弟往来——他怕见了那些衣着光鲜、谈笑风生的堂兄弟,会想起自己“罪臣之子”的身份,更怕自己的出现会让旁人尴尬。
就连走路,他都刻意放轻脚步,鞋底磨平了也不愿换新,只为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生怕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哪怕是东宫的洒扫太监。
他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因为母亲吕氏当年的所作所为——为了让他越过皇长兄朱雄英,成为未来的储君,母亲竟暗中买通宫人,在朱雄英的汤药里动手脚,妄图谋害皇太孙。
事情败露后,皇祖父朱元璋震怒,虽未公开处置,却将母亲秘密隐杀,连墓碑都未曾立。
而他作为吕氏之子,虽因年幼免于责罚,却也成了东宫的“特殊存在”,能在东宫保住性命、有一处小院安身,已属皇祖父与父亲的格外开恩,哪里还敢奢望册封、权力,甚至正常的宗室生活?
在朱允炆看来,自己这辈子大抵会这样在东宫角落默默无闻地度过:年轻时靠着东宫的供给读书度日,年老后或许会被迁往宗室安置的别院,孤独终老。
他就像一只被困在笼中的鸟,虽有遮风挡雨的安稳,却永远飞不出这方寸之地,更谈不上自由与未来——那些宗室子弟唾手可得的荣耀与前程,对他而言,不过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二弟在吗?”院门外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朱允炆心头一震,连忙起身整理衣衫,快步走到门口。
只见朱高炽与朱雄英并肩站在院外,朱高炽身着银甲,朱雄英穿着蟒袍,两人身后还跟着捧着圣旨的内侍,这般阵仗,让朱允炆瞬间紧张起来,连忙躬身行礼:“臣弟参见大哥、高炽哥。”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态度恭敬得近乎谦卑。
朱高炽看着眼前的朱允炆,心中不禁感慨万千——眼前这个谨小慎微、连头都不敢抬的青年,便是历史上那个锐意削藩却最终丢了皇位的建文皇帝。
他想起史书中记载的靖难之役,朱允炆坐拥天下却优柔寡断,最终被仅有八百甲士的朱棣推翻,落得生死不明的下场。
如今这般安排,让他去暹罗做个安稳藩王,远离朝堂纷争,比起历史上的悲惨结局,已是好上太多。
朱高炽暗自庆幸,这样的安排,不仅是为了大明的南洋布局,也是给了朱允炆一条更好的生路。
朱雄英见朱允炆紧张,上前一步温和地说道:“二弟不必多礼,今日来,是有圣旨要宣。”
他示意内侍展开圣旨,清了清嗓子,用沉稳的声音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皇孙朱允炆,品性端方,谨守礼法,今册封为暹罗王,择日前往就藩,赐仪仗、印信,拨三千护卫随行,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朱允炆整个人都僵住了,他抬起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光芒,嘴唇微微颤抖,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他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摆脱“罪臣之子”的标签,更能被册封为王,镇守南洋——那个虽远却安稳富庶的地方,距离大明不算太远,既能为国效力,又能远离东宫的压抑,这样的结果,远超他的想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