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惊人提议!太子标的惊怒!(2/2)
这于礼法不合,于孝道相悖,更对不起父亲对他的培养与信任。
朱高炽却没有退缩,反而上前一步,语气带着几分急切与无奈:“丧标,你先别发火,听我把话说完!”
“皇爷爷现在的身体你又不是不知道,去年冬天咳了整整一个月,太医院的人私下里都不敢保证他能撑过下一个冬天。这些年,大明的政务看似是皇爷爷把控,可实际上,从官员任免到赋税征收,哪一件不是你这个监国太子在处理?皇爷爷不过是在朝堂上最后拍板,可即便是这样,他每次朝会结束后都要歇上大半天,身体早就撑不住了。”
他顿了顿,声音放缓了些:“咱们不是要你‘夺权’,是想让你即位,让皇爷爷做个太上皇,安心养病。你想想,皇爷爷从濠州起兵到建立大明,吃了多少苦?打了多少仗?现在大明好不容易有了盛世的苗头,他也该歇歇了,没必要再为政务日夜操劳,把自己的身子彻底拖垮。”
朱雄英也在一旁补充道:“父亲,高炽说得对。前几日我去给祖父请安,见他连翻奏章的手都在抖,心里实在不是滋味。祖父这一生太苦了,咱们做晚辈的,不能只想着让他坚守皇位,更该让他安享晚年。”
太子标沉默了,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父亲这些年的变化——从前那个精力充沛、能在朝堂上指着百官鼻子痛骂半日仍声音洪亮的朱元璋,如今不过是朝会时多站一刻,便会扶着龙椅扶手微微气喘,额角渗出细汗;从前那个饭量大如牛、一顿能吃下三碗米饭加半只鸡的父亲,现在面对满桌菜肴,也只能用小勺舀小半碗粥,勉强配着咸菜吃下;太医院上个月递来的脉案上,“气血两虚,需静养”的字样格外刺眼,太医们私下更是红着眼眶提醒,若再让陛下日夜操劳处理政务,“恐难撑过三载”,这话像重锤般一直压在他心头。
他想起父亲年轻时为了躲避元军追杀,带着几个人逃进濠州城外的山林,整整三天三夜没找到一粒粮食,最后靠啃树皮、喝泉水才活下来;想起父亲为了平定陈友谅,在鄱阳湖督战,连续七天七夜没合眼,眼睛熬得布满血丝,连盔甲上都沾满了硝烟与血迹,却仍坚持在船头指挥战船;想起父亲建立大明后,为了严惩贪官、还百姓公道,亲自审阅堆积如山的卷宗到深夜,常常是烛火燃尽了好几根,他仍在案前写写画画,连贴身太监劝他休息,都被他摆手打发;甚至想起母亲马皇后在世时,多次劝父亲多顾念自己身体,父亲却总说“百姓还没都过上好日子,朕哪能歇”……父亲的一生,从濠州起兵到定都应天,从推翻元廷到开创洪武盛世,每一步都在为大明、为百姓操劳,从未为自己活过一天,连片刻清闲都成了奢望。
“唉……”太子标重重地叹了口气,睁开眼时,眼中已满是疲惫与心疼,“你们说的这些,我何尝不知道?可父皇那性子,他能愿意放权吗?他一辈子要强,怎么可能甘心做个不管事的太上皇?”
“愿不愿意,总得试试。”朱高炽看着太子标松动的态度,连忙说道,“这事只能你去说,你是他最疼的儿子,只要你把利害关系说清楚,把孝心摆出来,皇爷爷未必不会答应。”
太子标沉默了许久,手指反复摩挲着茶杯的边缘,最终像是下定了决心,猛地攥紧拳头,点了点头:“好,我去说。就算父皇要骂我,我也要把这话带到——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把自己的身子拖垮,大明需要他,我更需要他这个父亲。”
见太子标答应,朱高炽与朱雄英都松了口气。
朱雄英轻声说道:“父亲,明日早朝后,您不妨留下,单独跟祖父说这事。祖父在私下里,对您总是多些耐心的。”
太子标点了点头,又拿起桌上的奏章,却没了往日的心思。
他看着奏章上父亲的朱批,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一去,或许会引发一场不小的震动,但为了父亲的身体,为了大明的安稳,他必须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