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725章 从重武轻文到重文轻武!

第725章 从重武轻文到重文轻武!(1/2)

目录

重武轻文到重文轻武的转变,大明在历史上确曾真实经历过。

朱允炆即位后,彻底背离洪武时期武治天下、重用武将的既定国策,一心推崇儒家仁政,将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文人士大夫奉为心腹,委以军政大权,朝堂核心决策层几乎被文人包揽。

他不仅大幅提升文臣地位与话语权,还对武勋将领处处掣肘——剥夺开国武将的兵权,将军队指挥权交给缺乏实战经验的文臣,甚至让文臣凌驾于武将之上,致使建文一朝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黄金盛世,其重文抑武的倾向,几乎快要赶上以文驭武的前宋朝廷。

而这样的用人策略,直接埋下了败亡的隐患。

这些文人士大夫虽饱读诗书、擅长经义辩论,却对军事战略、战场战术一知半解,满脑子都是纸上谈兵的理想主义构想。

黄子澄力主削藩却缺乏周密部署,齐泰制定军事计划脱离实际,方孝孺专注于礼乐教化而无视战场形势,建文帝对这些文人的建议言听计从,完全忽视了武将的实战经验与合理诉求。

在与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中,文臣主导的战略频频失误:错用李景隆等庸碌之辈统率大军,多次错失歼灭燕军的良机;前线武将的作战指挥被远程遥控,稍有不从便遭弹劾问责,根本无法灵活应对战场变化。

最终,建文帝因过度重用文人导致战略全盘失败,燕军一路南下直取应天,他本人兵败失踪,大好河山白白葬送,刚建立不久的建文政权也随之覆灭。

朱棣即位后,彻底扭转建文朝重文轻武的倾向,重拾洪武朝武治天下的核心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行重武轻文国策。

他本身身为战功赫赫的藩王,深知武力对王朝稳固的重要性,在位二十二年间,先后发动五次北伐,亲率大军深入漠北,重创残元势力,彻底肃清北方边患;同时积极开拓疆土,派郑和七下西洋,扬大明国威于海外,朝堂之上武勋将领地位尊崇,军事行动成为国家政务的核心,文臣仅负责辅助治理内政,话语权远逊于武臣。

然而朱棣之后,仁宣二帝出于国情现实选择,再次转向重文轻武。

经过洪武、永乐两朝的连年征战,国家虽疆域辽阔、国威远播,但也耗费了巨额人力物力,国库空虚,百姓急需休养生息。

仁宣二帝顺应时势,推行“与民更始”的仁政,全面收缩战略防线——放弃漠北一些偏远卫所,停止大规模北伐与远洋航行,削减军费开支,将治国重心从开疆拓土转向内政治理。

与此同时,大力提升文臣地位,重用“三杨”等文臣集团,让其主导朝政决策,完善科举取士制度,扩大文人参政规模,武勋将领的权力被逐步限制,军队建设趋于松弛,文治成为朝堂主流,形成了“仁宣之治”的承平局面,但也为后世明朝武备废弛、边患再起埋下了伏笔。

再往后面,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等宦官怂恿下,不顾群臣反对,贸然亲征瓦剌,酿成“土木堡之变”这一千古惨剧。

身为“大明战神”的朱祁镇,毫无军事才能却刚愎自用,指挥混乱、决策频频失误,致使明朝数十万精锐之师(包括京营主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随军出征的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顶级武将勋贵,以及众多中下级将领死伤殆尽,武将勋贵集团遭遇毁灭性打击,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再也无力与文臣集团抗衡。

文臣缙绅集团趁机抓住这一历史契机,迅速填补权力真空:以**为首的文臣在京师保卫战中挺身而出,稳定政局后,逐步将京营兵权牢牢掌控在手中,通过改革军制、安插亲信等方式,彻底架空武将的军事指挥权。

至此以后,原本掌管全国军事的五军都督府名存实亡,沦为无实际兵权的摆设机构;武将勋贵失去了军队这一核心基本盘,地位一落千丈,不仅在朝堂决策中丧失话语权,还需处处受制于文臣,甚至要向文臣俯首称臣,彻底走向没落。

大明朝堂延续百年的文武制衡格局被彻底打破,形成文臣集团独霸朝堂的局面,文武彻底失衡,这也成为明朝中后期武备废弛、边患屡起、国力衰退的重要根源。

到了大明中后期,朝堂格局与重文抑武的前宋王朝已然别无二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