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从继承小工厂到全球财阀 > 第781章 提前开发浦东

第781章 提前开发浦东(1/2)

目录

“林先生,一路辛苦了,我们为您安排在外滩的和平饭店,这是我们沪市外滩历史建筑风景线上标志性的高层建筑,条件还算过得去,希望您能满意。”副市长在旁边热情地介绍。

和平饭店,林浩然还是知道的。

在这个年代,和平饭店绝对是占据着沪市顶尖奢华酒店的地位。

它是外滩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国际政要、艺术家和名流下榻。

“领导们费心了,客随主便,我对住宿没有特别要求。”

林浩然微笑回应,心中却已开始盘算:和平饭店,这是沪市早期重要的涉外酒店之一,安排在这里,也显示了沪市方面的重视。

他看似随意地问道:“刚才在机场外面,看到一大片棚户区,似乎离市区不远?”

副市长眼睛一亮,立刻接话:“哦,林先生好眼力!那边属于虹桥开发区的一部分,未来规划是以商务商贸为主。

我们沪市啊,地方不大,但要做的事情很多,特别是老城区的改造和新区的开发,都需要像林先生这样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家参与进来啊!”话题自然而然地引向了投资与合作。

林浩然心中了然,沪市抛出的橄榄枝,此刻几乎已经递到了他手中。

他望向车窗外,这座即将迎来巨变的城市,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充满野心的微笑。

80年代初期的沪市,如同一幅褪了色的繁华旧卷,正等待着新时代的笔墨为其重新上色。

轿车行驶在街道上,两旁掠过的是斑驳的西式建筑与密集的旧式里弄,行人们衣着朴素,色调灰暗,但那一张张面孔上,已隐约可见对未来的急切渴望。

或许是这边经济更活跃的原因,哪怕是在这80年代初期,沪市与京城都有很大的不一样。

京城的庄重与秩序感无处不在,而沪市的空气里,则弥漫着一种更为细腻、更为敏锐的商业触觉,一种对财富和美好生活本能般的追逐与渴望。

这种潜藏在城市肌理中的活力,让林浩然感到格外亲切。

相比京城,他确实更喜欢沪市,可能这里让他更自在,没有京城的那种束缚感。

轿车穿过繁华的南京路,最终驶入了和平饭店门廊。

身着笔挺制服的门童迅速上前,动作娴熟地拉开车门,姿态恭敬而不失体面。

领导亲自陪同林浩然步入大堂,那标志性的八角厅、复古的吊灯与光滑如镜的拼花地砖,瞬间将人带入一个交织着往昔奢华与当代诉求的独特场域。

“林先生,您先休息,晚宴七点钟在八楼的龙凤厅,我们届时再详谈。”对方将林浩然送至电梯口,再次热情握手后,才告辞离开。

在服务员的引导下,林浩然入住了沪市为他准备好的套房。

房间宽敞,保留了旧时的典雅装饰,又配备了当下最先进的设施。

推开窗,略带湿意的江风拂面而来,窗外是流淌的黄浦江,对岸的浦东在阴天中显得沉寂而辽阔。

他看到的是一片片低矮的棚户区,房屋错落无序,屋顶大多是陈旧的瓦片,偶尔有几处简易的平房夹杂其间。

这些建筑在一朵庞大乌云的笼罩下,显得更加灰暗与破败,仿佛是时间遗忘的角落。

没有高楼大厦的林立,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那边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甚至有些寂寥。

这一江之隔,竟是两个世界。

远处的田野上,稻谷随风轻轻摇曳,一片片金黄色的波浪在微风中起伏,那是浦东为数不多的自然风光。

然而,在这片看似宁静的土地下,却隐藏着无限的潜力与可能。

这就是未来那片将熠熠生辉、震惊世界的热土啊!

20年后的浦东,不再是眼前这副破败寂寥的模样。

在时代的浪潮推动下,这里将崛起一座座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它们高耸入云,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勾勒出崭新的城市天际线。

宽阔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车流如织;

绿树成荫的公园与现代化的写字楼相映成趣,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在这里穿梭,谈论着足以影响全球经济格局的项目。

他仿佛看到了东方明珠塔巍然耸立,以及未来的“沪市三件套”勾勒出的壮丽天际线。

不过,现在的浦东,确实只是一片荒凉的农田与破败的棚户区,与一江之隔的外滩繁华形成了鲜明对比。

就在这时候,林浩然被一道声音惊醒,却是他的临时贴身秘书刘晓丽。

与在钓鱼台国宾馆入住的一厅一房套房不一样,林浩然在和平饭店被安排到的是一套总统套房,这便是和平饭店著名的沙逊总统套房。

沙逊总统套房位于酒店顶层,面积达268平方米,是和平饭店的顶级房型。

该套房以酒店创始人维克多·沙逊命名,内部装潢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主卧配备双洗手台和多个淋浴喷头,客厅宽敞且装饰典雅,可远眺黄浦江两岸。

套房中,除了主卧以外,还有一间客房、书房、以及超大的客厅。

也正因为如此,除了林浩然之外,刘晓丽这位贴身秘书也可以住进来。

此刻,两百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只有林浩然与刘晓丽两人。

在钓鱼台国宾馆那种庄重肃穆的环境里,两人都没有做过任何出格的事情。

可来到了这和平饭店,倒是没有这种不自在的约束感了。

“怎么了?”林浩然回过神来,转头看向刘晓丽。

此刻的刘晓丽,换上了一套剪裁合体的米白色套裙,却遮掩不了她的曼妙身姿。

这套衣服显然是刚换不久的,因为住进来之前,刘晓丽穿着的并不是这套衣服。

她端着一杯刚沏好的龙井茶走来,裙摆随着步伐轻轻摇曳,与在京城时那身刻板的制服判若两人。

“林先生,您站在窗边发呆快半小时了。“她将茶杯轻放在窗台,声音比平时柔软许多,望向林浩然的眼神,甚至带有一丝媚意。

这十天时间里,她跟着林浩然,见识了太多她以前接触不到的事物。

林浩然闻言,点了点头,端起茶杯喝了一小口。

没想到这么快就过去半个小时了,他刚刚望着黄浦江对岸的浦东,只觉内心中有着无数的感慨,没想到时间过去那么快。

和平饭店沙逊总统套房的厚绒窗帘被刘晓丽轻轻拉开,傍晚的霞光给黄浦江西岸的万国建筑群镀上了一层流动的金辉,而对岸的浦东则渐渐沉入暮色的苍茫与沉寂。

林浩然站在窗边,将茶杯放回窗台,龙井的清香在空气中若有似无。

他眼中的景象并非如今的破败,而是脑海中那幅由未来记忆绘就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霓虹璀璨如星河垂落的繁华画卷。

浦东,这块尚未雕琢的璞玉,其价值远超此时所有人认知的总和。

“林先生,时间差不多了,沪市的领导们已经在宴会厅等候了。”刘晓丽的声音轻柔而恭敬。

此刻的她,褪去了京城时的刻板,多了几分沪上特有的精致干练。

林浩然回过神,将杯中剩余的茶水饮尽,那股醇厚的回甘仿佛印证着他此刻笃定的决心。

“好,走吧。”他平静地笑道。

和平饭店的宴会厅,是旧日十里洋场奢华气派的缩影。

水晶吊灯倾泻下柔和而璀璨的光芒,映照着光洁如镜的大理石地面和深色雕花的护墙板。

长条形餐桌上铺着雪白提花的桌布,银质餐具和水晶酒杯摆放得一丝不苟。

“林先生,旅途劳顿,还要您即刻赴宴,实在是沪市求贤若渴,怠慢之处还请海涵啊!”领导热情地握住林浩然的手,力道适中,透着真诚。

“领导言重了,沪市的热情与效率,令人印象深刻。”林浩然微笑回应,目光扫过在座的几位领导,眼神交汇间,彼此都带着试探。

寒暄落座,精致的本帮菜与绍兴黄酒被服务员轻巧地送上。

酒过三巡,气氛逐渐热络起来。

那名副市长作为主陪,适时地将话题引向正轨:“林先生,您在京城的大手笔,我们可是如雷贯耳啊!

王府井改造,恒声经济学院,还有那份独一份的外资酒店经营权授权,真真是魄力非凡,眼光独到!

我们沪市,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内地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对林先生这样的爱国港商、商业巨擘,那是求之若渴。”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几分,带着一种分享核心机密的郑重感:“不瞒您说,就在您下榻的虹桥机场周边,市里正在规划一个大型的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目标是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商务贸易中心。

我们觉得,这个项目,与林先生您的产业布局和宏图远略,有着绝佳的契合度!不知林先生是否有兴趣了解一二,甚至是参与其中?”

这番话,带着沪市特有的精明与务实,也透露出他们此刻最大的筹码和期待——虹桥。

在座的几位领导都停下了筷子,目光聚焦在林浩然脸上,等待着这位“财神爷”的回应。

事实上,在整个八十年代,虹桥经济开发区确实是上海的重点发展区域,甚至已经在1979年便已经开始规划,旨在打造一个集商务、商贸、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区域。

不过,正式启动建设,要等到1983年才开始了。

也正因为如此,林浩然从虹桥机场坐车到外滩的路上,看到的虹桥地区面貌,其实比浦东好不到哪里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