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两岸(1/2)
事实上,在上一世,时代的发展如同汹涌的浪潮,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交通变得前所未有的便利,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让人们的出行变得轻而易举,曾经遥不可及的距离如今只需短短数小时便能跨越;通讯方式也日新月异,电话、网络让信息瞬间传递,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再受地域的限制。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陆卫民他们家真的找到了陆父那失散多年的家人们。
一段跨越了几十年的寻亲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五十年代,自大哥陆卫国出生后,家庭的重担便沉甸甸地压在了陆父的肩上。
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日夜操劳,几乎没有片刻的闲暇。
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找失散亲人的事情渐渐被他搁置,久而久之,已经处于一种半放弃的状态。
在陆家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之间也很少会说起这些失散的亲人们的。
毕竟,陆卫民兄弟姐妹四人从未见过这些失散的亲人,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自然谈不上有多想念。
日子就这样平淡而又忙碌地过着,那些失散的亲人仿佛成了被岁月尘封的记忆,渐渐被大家遗忘在心底的角落。
然而,时光匆匆,转眼间来到了2000年。
此时的陆父,已经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曾经挺拔的身躯也变得佝偻。
或许是因为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陆父心中对亲人的思念如潮水般涌起。
他渴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能够与失散的亲人重逢,弥补多年的遗憾。
于是,他决定再尝试一次,看看能不能找到他那与之失散的亲人们,这算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的努力了。
只是,此时的陆父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早年剿匪时留下的枪伤,让他的身体饱受折磨,行动也变得十分不便。
于是寻找失散家人的重任,只能交给陆卫民这些子女来办了。
当时,家里的情况是大哥陆卫国需要留下来照顾年迈的父母;小妹在外地工作,工作繁忙,实在抽不开身。
所以,寻找失散亲人的这项任务,就落在了二姐陆卫华和陆卫民的肩上。
陆卫华那个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她在省会城市的一个区的教育局当副局长。
在此之前,她在一所高中当了小二十年的老师,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她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教过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有着丰富的人脉关系,在加上在公安局工作的姐夫杨爱国,更是具备着先天的优势。
而陆卫民那会已经从水泥厂出来了,和媳妇李艺清在县城的一处菜市场附近开了一个水果店。
虽然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也还算凑合,同时还有大把的时间。
在接下寻找失散的亲人这件事后,他们姐弟俩深知责任重大。
他们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四处奔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最先下手的地方就是从老家开始,挨家挨户地询问,试图找到当年陆父的二叔带着家人们投奔南方那个亲戚的蛛丝马迹。
陆父那个时候才十几岁,并不知道二叔要带他们投奔南方的哪个亲戚。
陆卫民他们姐弟俩问遍了老家还在世的老人们。只是每一次的询问前都充满了期待,但每一次的询问过后都是失望,没有得到线索。
不仅是问人,电话他们也打了不知道多少个,手指是在按键上一次次按下又松开,耳朵里充斥着电话那头或清晰或模糊的回应。
每一次拨通电话,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一丝光亮,满心期待能得到有用的线索,却又一次次在失望中挂断。
甚至老家他们一年之内都跑了四五趟,就是希望能在那里找到线索。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一次次的努力后,他们从一位嫁到外省的老人打听到了当年陆父的二叔到南方躲避战乱时投奔的是一个在粤省的远房亲戚。
这个消息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瞬间照亮了他们寻亲的道路。
得知这个消息后,二姐陆卫华立刻行动起来,利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人脉关系开始四处打听。
经过一番周折,她终于掌握了那位远房亲戚现如今的地址。
于是,他们姐弟没有丝毫犹豫,直接跑了一趟粤省。
然而,当他们按照地址找到那户人家时,却得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时间过去这么多年,那位远房亲戚已经过世了。
这个消息如同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他们心中的热情。
好在他们从那位远房亲戚的后代那里了解到陆父的二叔确实是来投奔他们家了。
原来,当年陆父的二叔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家人一路南下,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了这个远房亲戚。
他们在亲戚家暂时安顿下来,本以为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可没想到只停留了一年时间,粤省各地就相继沦陷了。
战火纷飞,局势动荡不安,为了家人的安全,二叔他们不得不再次离开。
他们离开粤省后,继续躲避战乱。为了能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落脚,他们选择了偷渡去处于英格兰殖民统治的港岛。
听到他们去了港岛后,二姐陆卫华又开始利用自己的人脉打听。她四处托人,联系在港岛有关系的朋友、同学,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用的线索。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他们没有具体的地址,想要在数百万人口的城市里找到人是谈何容易的。
当时他们姐弟查到港岛,看到线索就断了以后,就觉得找失散的亲人这件事有些悬了。
他们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之前的努力仿佛都化为了泡影,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寻亲的道路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但他们心中又隐隐有一丝不甘,不愿意就这样放弃。
而不成想,在找了这么久依旧没有找到,心有不甘的陆卫民,利用清明回老家给爷爷奶奶扫墓的机会,想着碰碰运气。
回到老家后,陆卫民又继续不断地询问村里的老人们。他挨家挨户地走访,与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围坐在一起,耐心地听他们讲过去的事情。
然后从老人们的口中,陆卫民知道了一件事,就是村里在八九十年代时,会收到一些来自海外以及港澳台的来信。
这些来信都是村里逃难出去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家人的来信,他们有的漂洋过海去了国外,有的辗转到了港澳台地区。
尽管身处异乡,但他们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亲人,于是便通过书信的方式,传递着彼此的思念和牵挂。
而这些信大部分是有人认领的,因为每当有信件到来,村里都会第一时间通知收信人。
但也有小部分找不到接收人,这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既可能是地址填错,导致信件无法准确送达;也可能是收信人已经不在了,让信件失去了归宿。
陆卫民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他想着会不会陆父的亲人也有在找他,然后试着寄信回来看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