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敞开心扉(1/2)
在陆卫把自己顺道回老家给爷爷奶奶扫墓的事说出来后,他就静静地坐着,目光始终未曾从老父亲身上移开。
此刻的陆父,像极一尊被岁月雕琢过的雕像,静静地坐着,脸上的情绪低落得仿佛被一层无形的阴霾所笼罩。
毕竟他在生气时也没有出现过这样子,就像是被抽走了所有的活力,沉默不语。
就连两个孙子围在他身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他也只是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那笑容里满是疲惫与落寞。
陆卫民看着老父亲这副模样,心里一阵揪痛。
其实,在他说出要给爷爷奶奶扫墓的想法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爷爷奶奶去世多年,陆父一直将那份思念深埋在心底,如今被提及,往昔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又怎能不触动他那根最敏感的神经呢?
想到这里,陆卫民站起身来,走到陆父身边说道:“爸,要不今年清明咱们就回老家,去给爷爷奶奶扫墓吧。我现在有点积蓄了,虽然路途远了点,但咱们可以买卧铺票,这样一路上也能轻松些。”
陆卫民的话,如同在寂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家里其他人听了,也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确实,陆父已经这么多年没有回老家了,是时候回去看看,尽尽孝心了。
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都同意今年清明节回老家。
然而,一开始陆父还是有些犹豫。他皱着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回去一趟至少得花五六天时间,我这手头还有不少工作没做完呢,要是耽误了,可怎么办?”
陆卫民立刻回答道:“爸,工作虽然重要,但是我们回去一趟又不是好几个月,五六天的时间也不会有什么大事的,而且现在离清明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咱们可以提前把工作安排好,调整一下时间,不会有太大影响的。”
其他家人也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说着,大哥说自己可以找同事帮忙顶自己的班,陆卫民也说自己孵化基地那边可以让师傅们赶一下进度。
在大家的轮番劝说下,陆父终于点了点头,同意了。
就这样,今年回老家扫墓的事就这么定下来了。虽然大家都挺忙的,平日里被工作、生活缠得脱不开身,想要腾出这么多时间着实不容易。
但是只要想,还是能有办法腾出时间来的。
…………
远门回来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陆卫民便迫不及待地朝着孵化基地的工地赶去。
清晨的微风带着丝丝凉意,却吹不散他心中的热忱。当他踏入孵化工地,眼前的景象让他眼前一亮。
如今孵化基地已初具雏形,一排排整齐的支架搭建而起,地面也平整得十分规整,各种建筑材料有序地堆放在一起。
陆卫民看得出来,自己出去这将近十天的时间,工程进度还能完成得如此出色,比他预想的要好太多,这背后离不开阿泽他们的辛勤付出。
此时,阿泽和阿崴也看到了陆卫民,他们快步迎了上来,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他们看到陆卫民在看了工地后一副很满意的样子,一脸的得意。
阿泽带着几分俏皮说道:“怎么样,没有耽误进度吧!”那语气中满是自信,就是在向陆卫民展示他们的成果。
陆卫民微笑着点点头,眼中满是赞赏:“嗯,没有耽误,干得漂亮。按照这样下去,应该能赶在清明前完工。”
之后,陆卫民向阿泽他们解释了赶工期的原因。
阿泽听了,拍了拍陆卫民的肩膀,真诚地说道:“行,那我们多帮你顾着这里,争取能让你能空出时间来回老家扫墓。”
阿崴也在一旁点头附和,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理解和支持。
然而,陆卫民却摇了摇头,坚定地说道:“不用,孵化基地我来就行,你们负责养鸡场就行,那里是我们的摇钱树,可不能丢了。”
在陆卫民看来,养鸡场是他们目前稳定的经济来源,必须确保其正常运转。
而孵化基地是他新的尝试,他要亲自把关,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
既然陆卫民这么说了,阿泽他们点点头应下了。
安排好后面的工作后,阿泽和阿崴他们先回了养鸡场,而陆卫民没有丝毫停歇,熟练地穿上手套,大步流星地走进建设的队伍里。
他拿起工具,和师傅们一起干活,帮忙搬运材料、搭建框架,可谓是干得不亦乐乎!
…………
时光犹如潺潺溪流,不经意间,两个月的光阴悄然溜走,转眼便来到了三月底。
春日的暖阳温柔地洒在大地上,给世间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处处洋溢着生机与希望。
陆卫民倾注了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孵化基地,在他的精心负责与指挥之下,已经基本大功告成。
站在孵化基地前,陆卫民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
主体鸡舍那宽敞明亮的架构已然成型,一排排整齐的鸡笼有序排列,就在等待着产蛋的母鸡们的入住。
之前暂时存放在养鸡场的孵化箱,此刻也搬进了基地。
目前,整个孵化基地只剩下最后两项任务了。基地门口那条原本崎岖不平的小路,亟待修整。
陆卫民计划着将它拓宽、硬化,这样以后运输饲料和成鸡都会更加便捷。
另外,电线线路的安装工作也迫在眉睫,只有确保了稳定的电力供应,孵化箱才能正常运转,整个基地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生产。
只要这两项工作完成,孵化基地就可以正式开工,开启新的篇章。
但是由于陆卫民一家计划在清明节的时候回老家扫墓,这两项任务只能等陆卫民从老家来后,再开始启动了。
这些日子里,陆卫民他们家的每个要出发的成员们都在为了这次回老家而努力腾出时间。
大哥在水泥厂工作,平日里工作繁忙,为了能安心回老家,他得跟厂里协调好时间,好不容易才找到愿意顶他班的同事。
李艺清在合作社的事就更不用说了,她得把手头的工作一项一项地交接给其他人,确保合作社的正常运转不受影响。
陆父的情况则更为复杂,他这次回老家需要跟公社上面打报告。在那个年代,一切行动都需要遵循组织的安排,陆父跑了好几趟公社,耐心地解释情况,才终于得到了批准。
地里的农活因为都太忙了,所以只能花钱请村里的人帮忙了。
虽然想要腾出这么多的时间困难重重,就像在密密麻麻的日程表中硬生生地挤出缝隙,但最后大家还是齐心协力,挤出了足够多的时间。
这次清明节回老家扫墓,可谓是全家总动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