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重回1980:发家从小山村开始 > 第245章 各自精彩

第245章 各自精彩(2/2)

目录

从设备的最后调试,确保每一个孵化环节都能精准无误,到场地的最后清理和消毒,为雏鸡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生长环境,他忙得不可开交,实在分身乏术。

于是,他深思熟虑后,写了一份详细且周全的宣传方案,交给了阿泽和阿崴他们俩去具体操作执行。

他相信这两个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好。

当阿泽拿到方案后,他仔细地翻阅着,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忍不住问道:“阿民,你确定可以这样打广告吗?”

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不确定,毕竟这份方案里的宣传方式和他们以往认知中的有些不同。

陆卫民微微一笑,并没有直接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反而巧妙地反问道:“你们觉得如果宣传打广告,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导阿泽和阿崴自己思考,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宣传的本质和目的。

阿泽挠挠头,皱着眉头认真思考了一下后说道:“打广告最好的当然是上报纸了,报纸的受众面广,看的人多,传播范围也大。只要在报纸上登个广告,很多人都能看到,这样咱们的孵化基地不就出名了嘛。只是你想的这个搞一些横幅挂在路边,我看着不太有用啊!”

阿泽一边说着,一边指着方案里关于横幅宣传的部分,脸上露出不太认可的神情。

阿泽所说的横幅,其实就是陆卫民在方案中着重提出的打广告方式。

陆卫民计划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户外广告宣传活动,具体做法就是拉一些横幅,选择在人员流动量大、交通便利的地方,比如集市入口、村庄主干道、学校附近等位置悬挂。

然后在横幅上面精心设计并写上朗朗上口的广告标语,像“买雏鸡,就选陆圩公社雏鸡孵化基地”,“陆圩孵化基地的雏鸡,品质一流,养殖无忧”等这样简洁明了、易于记忆的标语。

陆卫民认为,这种户外横幅广告虽然看似传统,但却有着独特的优势。它能够直接吸引路人的目光,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记住了孵化基地的信息,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宣传效果持久。

陆卫民看着阿泽疑惑的神情,耐心地解释道:“阿泽,上报纸打广告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成本也比较高,而且针对性可能没那么强。

我们现在的孵化基地刚起步,需要一种成本低、效果直接的宣传方式。这些横幅就像一个个无声的推销员,只要挂在合适的地方,就能不断地向过往的行人传递我们的信息。

而且,那些朗朗上口的标语,很容易让人们记住,等他们有购买雏鸡的需求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我们陆圩公社雏鸡孵化基地。”

陆卫民顿了顿,继续说道:“其实上报纸打广告是一种传统的宣传手段之一,对于我们孵化基地来说,这样的方式可能不太适用,你看我们来买我们雏鸡的人大部分都会会是农村的,你们说他们会看报纸吗?”

阿泽和阿崴听了陆卫民对报纸广告的分析后,不约而同地摇摇头。

阿泽更是满脸无奈地说道:“估计没几个人看,我长这么大就没有看过几张报纸。咱这村里,大家平时忙完农活,哪有闲工夫去捧着报纸看啊,顶多就是听村里的广播或者邻里之间闲聊得知些消息。”

“所以说嘛,我们才需要一些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吸引人。”陆卫民笑着说道。

在当下这个信息传播相对有限的环境里,必须采用贴合大众生活习惯的宣传方式,才能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陆卫民继续解释道:“这个横幅广告就像我们村口过去迎接领导时会挂上红色底、白色字的欢迎标语一样,比如‘欢迎某某领导来陆村’。

你们想想,那种欢迎标语是不是特别醒目,让人一眼就能看到?

我们将这个横幅广告挂在路边,选在两棵树之间最显眼的位置,过往的行人不管是走路的、骑自行车的,还是赶着马车的,都会忍不住看一眼吧!

就像你们平时在路上看到一些新奇的东西,也会不由自主地多瞧几眼,对不对?”

阿泽和阿崴听了,纷纷点点头,脸上露出认同的神情。

因为他们确实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些挂在树上的宣传横幅,他们经过的时候也是会不自觉地抬头看,心里还会琢磨一下横幅上的内容。

陆卫民见他们认可,便接着说道:“接下来,我们把这些横幅挂在各个村、公社以及县城的一些主干道上。那些地方,人流量大,每天来来往往的人不计其数。只要路过的人肯定会被吸引住,就像一块磁铁吸引铁屑一样。

而看过那些横幅的人,脑海里多多少少都会把广告标语记着。当他们有买雏鸡的需求时,那我们孵化基地肯定会在脑海里蹦出来,如此我们孵化基地就会成为他们的首选。这就好比你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等到合适的时机,它就会生根发芽。”

这时,阿泽挠了挠头,思考片刻后点了点头,但还是有些犹豫地说:“嗯……可能会吧,但是这样真有用吗?毕竟我们也没试过这种大规模挂横幅的方式,万一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效果,那可就亏大了。”

陆卫民笑了笑,耐心地回答道:“如果只是一两个横幅广告,那肯定没有用,就像往大海里扔一颗小石子,激不起多大的浪花。但是只要我们把它们在主干道都挂满了,形成一种铺天盖地的宣传态势,就会产生质变。

这就好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单个的横幅可能不起眼,但是众多横幅汇聚在一起,就能形成强大的宣传力量。”

阿泽有点迷糊,挠了挠头,似乎还没完全理解过来,又问了一句:“那这种广告投入的钱多不多?要是投入太大,孵化基地刚起步,资金可经不起折腾。”

陆卫民一听这话,忍不住笑出了声来,“哈哈哈,这也是我选择这种打广告的方式的重要原因。你们看这一条红布加上几个字能花多少钱啊,这可比登报纸少多了。

登报纸不仅要支付高额的广告费用,还要考虑排版、设计等一系列问题。

但是横幅广告就简单多了,我们自己买红布,找村里会写字的人写上标语,成本低得很。

但是它的宣传效果可是很实在的,能让很多人在不经意间就记住我们的孵化基地。”

阿泽听了陆卫民的解释,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眼中的疑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这种宣传方式的认可和期待。

而阿崴也在一旁认真地听着,不时地插上几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三人围坐在一起,继续讨论着宣传方案的细节,为孵化基地的雏鸡销售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实除了横幅广告外,还有其他打广告的方式,比如喷漆广告,在墙壁上用油漆喷上醒目的广告内容;墙壁广告,直接在村里的墙壁上张贴手绘的广告海报;喇叭广告,用大喇叭在村里循环播放孵化基地的宣传信息等等。

反正这会儿户外广告的管理规范条例要到1987年才会颁布,现在还没有严格的管控,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挥创意进行宣传。

孵化基地的横幅广告打出去后,效果惊人得好。

刚出雏鸡的那几天,基本上都卖出去了,前来购买雏鸡的人络绎不绝。

而且来买雏鸡的还不是附近村子的,有一半是别的公社过来的。

他们有的是在路过主干道时看到了横幅广告,心里记下了孵化基地的信息;有的是听别人说起这里有个卖雏鸡的地方,便特意赶过来看看。

就这样,孵化基地迎来了开门红,看着一筐筐雏鸡被客人欢天喜地地买走,陆卫民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笑容,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信心。

他开始改变计划,增加孵化雏鸡的数量,购买了更多的孵化设备,招聘了更多的工作人员,以满足日渐增长的售卖需求。

与此同时,他仿佛看到了孵化基地未来蓬勃发展的美好景象,心里那是充满了干劲和期待。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