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 第374章 淘汰者的不甘与抱怨

第374章 淘汰者的不甘与抱怨(1/2)

目录

埃塞俄比亚的日落总是来得迅猛而壮丽,将广袤的原野染成一片赤金。但对于那些从中方基地面试归来的年轻人来说,这夕阳却难以照亮他们各自复杂的心绪。

第一批被淘汰的学员,如那位面试时只会说“Yellowleaf...nogood!”的加尔卡,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所在的村庄。家人围上来,急切地询问结果。

“怎么样了?中国人选中你了吗?”加尔卡的妻子期待地问。

加尔卡烦躁地挥挥手,一屁股坐在矮凳上:“选什么选!他们嫌我英语不好!说听不懂我说话!”

“英语不好怎么了?”他的老父亲吧嗒着旱烟,不满地嘟囔,“来我们这里不说我们的土语,说什么英文,你不懂,难道那些中国人就都懂?”

“就是!”加尔卡像是找到了宣泄口,“问的都是些书呆子的东西!我种了二十年地,难道不知道什么样的土能长好庄稼?我看他们就是故意刁难!看不起我们!”

类似的对话在好几个家庭上演。被淘汰的年轻人聚在小酒馆里,喝着便宜的当地啤酒,抱怨声此起彼伏。

“那个叫阿玛尼的女人,不就是多读了几年书,会掉书袋吗?真要下地干活,她未必有我强!”

“还有那个塔里库,傻乎乎的,就知道埋头干,中国人就喜欢这种老实好骗的!”

“我看那些中国人也没多厉害,就是规矩多,架子大!还不如美国人之前开的工厂好。”

他们的不满,混合着落选的自尊心受损和对未知标准的无法理解,在熟人圈子里发酵,逐渐演变成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集体情绪,认为中方项目“要求苛刻”、“不近人情”。

当方稷他们被迫放宽标准,招收第二批学员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一些条件如果是在第一轮筛选一定会被刷下去的、条件相对一般的人,意外地收到了录用通知。比如一个叫贝克的年轻人,他面试时表现平平,英语磕绊,农业知识也只知道些皮毛。

接到通知时,贝克自己都愣住了,反复确认了好几遍。回到家,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时,气氛却有些微妙。

“你被选上了?真的?”贝克的父亲,一个脸上刻满风霜皱纹的老农,放下手里的活计,眼神里带着惊喜,但也有一丝疑惑,“上次村东头的强尼不是也去了吗?他比你壮实,也会说几句英语,怎么他没选上,你选上了?”

贝克有些尴尬地挠挠头:“我…我也不知道。可能…可能这次他们缺人吧?”

贝克的母亲则更实际,脸上笑开了花:“管他为什么!选上了就是好事!我儿子比强尼要好,一看就是忠诚老实的小伙子!以后就有钱盖新房子了!贝克,拿到工资下个月就把塔莎娶回来早点给我生孙子!”

喜悦是真实的,但心底那一点点“侥幸”和“不确定性”,也让贝克和他的家人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这份“好运”背后是否稳固。

对比之下的强烈不公与流言蜚语....

而当第一批被淘汰的人,看到那些原本和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的人,居然通过了第二轮的筛选,进入了项目工作时,那种不平衡感瞬间达到了顶峰。

“凭什么?!”最早被淘汰的加尔卡听到消息后,气得差点把酒杯摔了,“那个贝克!他懂什么?他连犁地都犁不直!他都能选上?中国人这搞的是什么名堂?!”

“我看这里面有鬼!”另一个落选者信誓旦旦地压低声音,“肯定是谁给中国人送了礼!或者走了什么关系!我就说嘛,怎么可能突然标准就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