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织牢健康网(2/2)
秦风带队深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调研。在城北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仔细查看了全科门诊、预防接种、儿童保健、中医馆等科室,与医护人员和前来就诊的居民亲切交流。
中心主任汇报:“秦市长,我们中心服务*万人口,但高级职称医生只有名,设备也老旧。很多居民有点小毛病宁愿挤大医院。”
一位带着孩子来看病的妈妈对秦风说:“市长,社区医院是方便,就怕看不好大病。要是这里的医生水平再高点儿,设备再好点儿,我们肯定愿意在这儿看。”
在东风县一个偏远乡镇卫生院,院长反映:“我们最缺的是人才,留不住年轻人。急救设备也不足,遇到危重病人,往市里送要一个多小时,路上风险大。”
调研结束后,秦风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基层网底不牢,整个公共卫生体系就是空中楼阁!”秦风态度坚决,“要下决心解决基层‘人’和‘物’的问题。”
会议决定:一是实施“基层卫生人才振兴计划”。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建立“县管乡用”机制,推动职称评定倾斜,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在职培训,组织市级医院专家定期下沉坐诊、带教。二是加大投入改善基层设施设备。市、区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设备更新。为偏远卫生院配备巡回医疗车和必要的急救设备。三是深化“医联体”建设。强化市级医院对基层的对口支援,建立远程医疗系统,实现检查结果互认、绿色转诊通道。四是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每个家庭拥有自己的“健康守门人”。
同时,针对公共卫生应急短板,决定升级改造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建立覆盖全市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预案,定期开展跨部门应急演练。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逐步渗透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
在市规委会会议上,秦风强调:“今后审批新建项目,要把健康影响评估作为重要考量。楼盘容积率不能太高,要留出足够的绿地空间和健身场地;学校选址要避开污染源;步道、自行车道建设要纳入城市交通规划。”
创建“健康单位”、“健康社区”、“健康学校”活动在全市推开。机关事业单位推广工间操,落实带薪休假;社区增设健身路径,组织健康讲座;学校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改善食堂营养配餐。
体育局策划“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公园里、广场上,锻炼的人群成为城市一景。
环保局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守护蓝天碧水净土,从源头上减少健康危害因素。
一次关于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的会议上,秦风特别指出:“发展养老产业,核心是健康。要重点扶持医养结合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健康产品和服务,让老年人不仅活得长,更要活得好、活得有质量。”
这种全局性的健康观,使得健康不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事,而是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健康江泉”建设初见成效。基层医疗机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满意度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更加迅速高效;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
年底的健康工作汇报会上,卫健委王鹏主任兴奋地展示着一组数据:基层诊疗量占比上升,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超过,人均期望寿命等健康指标持续改善……
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医生激动地说:“现在设备新了,培训机会多了,还有大医院专家下来指导,我们干起活来更有底气了!老百姓也更信任我们了!”
一位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好高血压的社区居民欣慰地表示:“有了家庭医生定期随访提醒,我这血压控制得稳稳的,心里踏实多了!”
听着汇报,秦风欣慰之余,依然保持清醒。他在总结讲话中说:“成绩值得肯定,但任重道远。健康守护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疾病谱变化、老龄化加深,新挑战会不断出现。我们要持续巩固完善‘三大体系’,特别要在健康管理精细化、服务均等化、手段智能化上下功夫。要努力让每一位市民,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年幼年长,都能公平地享有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
他望向窗外,目光坚定:“健康是民生之基,也是发展之要。织牢这张健康守护网,就是筑牢江泉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就是守护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这条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