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梯也尔的反动攻势(1/2)
和俾斯麦达成交易的梯也尔在卢森堡左等右等终于是等来了俾斯麦带来的十万巴赞军团俘虏
此时的德法边境是完全不设防的状态,由德军接管,俾斯麦在和梯也尔达成卖国协议后立刻指示边防部队立刻向前推进占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随着德军进驻,各小镇的居民看到德军来了立刻躲进了屋子里,但是这些德军士兵并未来抓捕他们而是在街道上贴满了告示
学校里,一个老师正在教授教室里的学生们学习法语基础单词,此时一个德军军官和几个士兵走进学校
“把这些告示告诉学校的人,从今往后这里只允许教德语”
军官说完,身后的士兵立刻冲出去,将告示贴到每一个教室的黑板上
那名老师看着粗暴闯进来的德军士兵一脸惊恐,那德军士兵将一份由法语写的告示直接就贴在黑板上,然后便离开了
老师看着告示上的内容不由得哭了出来
“孩子们,这将是我们的最后一课”
老师转身看向教室里的学生
即使这样,老师仍然在继续教授法语内容,在走廊上的德军士兵听见他仍然在教授法语内容直接冲进来,勒令他不得在教授法语
并用枪托粗暴的砸向了老师的肚子
即使这样,老师忍着肚子传来的剧痛仍然教授着最后一点法语内容
在书本上写下着最后一刻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
ViveLaFrance!(法兰西万岁!)
后便被德军士兵一枪托打在脑袋上,倒在讲台边,德军士兵又再次对他拳打脚踢
(法国作家都德在187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正是以普法战争失败,德军占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后强制推行德语教育为背景,本小说此时时间线为1877年5月,为架空致敬)
梯也尔在卢森堡与俾斯麦达成交易后,如愿以偿地接收了十万巴赞军团俘虏。这十万训练有素的士兵,成为了他手中急于兑现的筹码
他迫不及待地挥师北上,直逼巴黎城下,目标只有一个——以最快的速度夺回巴黎,重塑资产阶级政府的权威
此时的巴黎公社,成立尚不足两个月,却已成为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象征。公社战士们依托巴黎那历经岁月沉淀、坚固且完备的城防工事,严阵以待
他们深知,这是一场关乎生存与理想的殊死搏斗,每一道城墙、每一座堡垒,都是守护巴黎、扞卫革命成果的关键防线
而梯也尔,在复仇与权力的欲望驱使下,早已将道德与顾虑抛诸脑后。他一心只想尽快夺回巴黎,重新掌控法国的政治命脉
俾斯麦,这位精于算计的德意志宰相,为了进一步搅乱法国局势,从中谋取德国在欧洲的更大利益,竟向梯也尔提供了大量德国武器,这些敌国的武器,如今却要被法国人用来屠杀法国人,这是何等的讽刺与悲哀
5月19日,反动政府军在梯也尔的指挥下,对巴黎城发起了猛烈的炮击,炮弹如雨点般呼啸着落下,在巴黎城内爆炸,巨大的冲击力让建筑物纷纷倒塌,熊熊大火瞬间燃起,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巴黎,这座曾经被誉为“光明之城”的浪漫之都,此刻沦为了人间炼狱,街道上,硝烟弥漫,砖石飞溅,人们的哭喊声、求救声与炮弹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悲壮的战歌
德皇威廉一世都准备好了炮击巴黎,但因为神州的从中斡旋,他自己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放弃这个计划,但提也尔可没有那么多顾虑
“巴黎!即便轰成废墟也再在所不辞”
梯也尔看着不断发生爆炸火光冲天的巴黎露出了癫狂的笑容
然而,公社战士们没有退缩,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依托坚固的城防工事,英勇地抵抗着反动政府军的进攻。他们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时而冲锋陷阵,时而坚守阵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抵御敌人的钢铁长城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公社战士们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他们有的手持步枪,瞄准敌人,精准射击;有的搬运弹药,为前线战友提供支持;有的救助伤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革命的团结与友爱
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肩负着保卫巴黎、扞卫革命的神圣使命,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在公社战士们奋勇抵抗敌人进攻的同时,另一群伟大的女性——公社妇女们,也在默默地承担着拯救生命、守护家园的重任
她们排成一排,如同坚韧的脊梁,一趟又一趟地运送着装满水的水桶,奔赴火灾现场。炮弹在不远处爆炸,掀起的气浪和弹片随时可能夺走她们的生命,但她们没有丝毫退缩
她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勇敢,手中的水桶在硝烟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这些妇女们,有的是母亲,有的是女儿,有的是妻子,但在这一刻,她们都是巴黎的守护者
她们用自己的双手,扑灭大火,抢救伤员,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后勤保障。她们的付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但却同样至关重要
她们是战火中的天使,用自己的爱与关怀,温暖着每一个受伤的心灵;她们是巴黎的脊梁,用自己的坚韧与毅力,支撑着这座城市在战火中屹立不倒
在扑灭大火的过程中,一位年轻的妇女不幸被炮弹的弹片击中,但她强忍着伤痛,继续坚持着搬运水桶。旁边的姐妹们想要扶她去休息,她却坚定地摇了摇头说
“我没事,巴黎需要我们,我不能倒下”
她的话语,如同燃烧的火焰,激励着每一个人继续战斗
此时,欧仁·瓦尔兰站在指挥所内,目光紧紧盯着桌子上那幅标注着巴黎城防与敌军动向的地图,眉头紧锁,他深知,此刻的巴黎公社正面临着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
“我们现在有多少部队!”
欧仁·瓦尔兰沉声问道,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焦虑与坚定
“八万,这已经是我们的极限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