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那座岛 已经不远了(1/2)
渭水码头的晨雾还未散尽,蒸汽轮船的烟囱已喷出滚滚白烟,像一条条白色的巨龙盘旋在水面上。嬴政站在码头最高处的望台上,望着三十艘巨轮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
“父皇。”
扶苏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沉稳。嬴政没有回头,只是“嗯”了一声。
扶苏走到他身边,顺着他的目光望向船队:“儿臣知道,父皇是想亲眼看着那座岛沉下去。”
嬴政的指尖顿了顿,终于转过身。晨光落在他脸上,鬓角的几缕银丝格外显眼:“你怎么知道?”
“因为儿臣也想。”扶苏的目光清澈而坚定,“梦里的血火太真,不亲眼看着隐患根除,终究难安。”他顿了顿,语气更恳切了些,“咸阳有儿臣坐镇,六部奏章每日快马送来便是。父皇此去,既是监军,也是给将士们鼓劲——有陛下亲征,谁还敢懈怠?”
嬴政看着儿子挺拔的身影,忽然想起他刚启蒙时,攥着毛笔在沙盘上歪歪扭扭写“秦”字的模样。时光过得真快啊,这孩子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你不怕朝臣非议?”嬴政问,“说朕擅离职守,轻举妄动。”
“非议?”扶苏笑了笑,眼底闪过与嬴政如出一辙的锐利,“等父皇带着捷报回来,那些非议只会变成赞歌。再说,有淳于越博士领头整理典籍,有李斯大人主持政务,儿臣再从旁协助,咸阳乱不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李斯带着几位老臣匆匆赶来,见嬴政还在望台上,连忙拱手:“陛下,船队已准备就绪,蒙将军催问是否启程。”
嬴政望着李斯鬓边的白发,忽然道:“李大人,朕想随船队走一趟。”
李斯愣了愣,随即躬身:“陛下圣明。有陛下亲征,将士们必士气大振。咸阳诸事,臣定会打理妥当,绝不让陛下分心。”
其他老臣也纷纷附和,连最守旧的博士官也点头:“沉岛关乎万世基业,陛下亲往,方能彰显大秦决心。”
嬴政这才真正松了口气,拍了拍扶苏的肩:“那咸阳就交给你了。”
“儿臣定不辱命。”扶苏躬身相送,看着嬴政的身影消失在登船的踏板上,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千钧。
蒸汽轮船缓缓驶离码头时,赵姬正站在主舰的甲板上,看着咸阳城的轮廓渐渐缩小。猫小统蹲在她肩头,绿眼珠映着波光:“没想到嬴政会来。”
“他不来才奇怪。”赵姬笑了笑,“那梦里的痛,他比谁都记挂。”
脚步声从身后传来,嬴政披着玄色披风走过来,风掀起他的衣袂:“阿母看,这船比梦里黑精灵的铁船如何?”
赵姬望着甲板上忙碌的士兵,看着炮位上闪着冷光的霹雳弹,语气笃定:“强十倍。”
船队驶入黄河时,张良拿着测风仪走上甲板。他穿着青色布衣,手里的铜制仪器随着风向转动,指针在刻度盘上微微颤动。
“张先生,今日风向如何?”负责掌舵的夏侯婴大声问道。他已将蒸汽轮船的操作摸得熟透,只是对海上的风浪仍有些忌惮。
张良看着天边的卷云,又摸了摸船舷的湿度:“午时会起南风,风力三级,适合航行。但傍晚可能有阵雨,需提前收帆,加固甲板上的器械。”
夏侯婴将信将疑,却还是吩咐下去:“按张先生说的做!把霹雳弹的木箱再捆三道绳!”
傍晚时分,天空果然阴沉下来,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在甲板上。士兵们庆幸提前做好了准备,看着那些被帆布盖得严严实实的器械,都对张良赞不绝口。
“张先生真是神了!”樊哙蹲在厨房门口,啃着刚出炉的麦饼,“这都能算准,比草原的萨满还灵!”
张良正在记录水文数据,闻言笑了笑:“不是神,是观云色、测水流罢了。你看这雨丝斜着落,说明风从东南来;浪头比午时高半尺,是气压在变。”他指着远处的水鸟,“它们飞得低,也是因为空气潮湿,翅膀沉。”
韩信凑过来看他的记录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风向、流速、水温:“这些数据有用吗?”
“大用。”张良指着一处标记,“此处水流湍急,暗礁多,下次再来就能避开。航海不是碰运气,是靠积累。”
船队进入东海时,遇到了第一次险情。那天清晨,海面上突然起了浓雾,能见度不足十步,连船头的灯火都只能看见一团模糊的光晕。
“怎么办?”舵手慌了,蒸汽轮船的速度快,万一撞上暗礁,后果不堪设想。
蒙恬正要下令停船,张良却拦住他:“不能停!雾中停船更容易被暗流带偏。”他爬上了望塔,仔细听着周围的声音,又让士兵把测深锤扔进海里。
“锤绳放了七丈才到底,说明此处水深足够。”张良喊道,“按罗盘方向继续行驶,保持半速!听着浪声——若有暗礁,浪撞上去会发闷;开阔水域的浪声更清!”
蒙恬虽然心里没底,却选择相信张良,对舵手道:“按张先生说的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