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拓土新令(1/2)
西域的风刚送完最后一批葡萄往咸阳,忽兰就攥着沾了沙粒的奏报,蹲在西域都护府的案前琢磨。案上摊着墨家弟子画的简易地图,草原五王中的匈奴王阿打虎牙跟月氏王乌苏正帮着农师清点麦种,见他皱着眉,便凑过来:“咋了?刚安顿好楼兰、龟兹,又有心事?”
忽兰把奏报推过去,指尖点着地图上西域以南的空白处:“你们看,咱们留了三十个农师教百姓种麦,二十个工匠修驰道,韩非大人派来的律法官也开始教秦律了,西域这边稳了。可下一步该往哪走?总不能在这儿等着吧?”
乌苏挠挠头,刚要说话,吕泽提着一壶葡萄酒进来,闻言笑道:“急什么?我已经把西域的安顿情况写成奏报,派人快马送咸阳了,问问陛下的意思。你忘了?上次打姑师,若不是陛下点头,咱们哪敢轻易动炮车?”
忽兰眼睛一亮,拍了下大腿:“对!赶紧送!俺还想着,南边那片雪山底下(今西藏),说不定有好东西呢!上次路过祁连山,墨家弟子说雪山融水能浇地,那片地方要是占了,既能挡着西边的蛮夷,还能种庄稼!”
阿打虎牙也跟着点头:“俺听草原上的老人说,那片雪山后面有牦牛,比咱们的马还能扛冻,要是能弄来养,北境冬天就不怕缺牲口了!”
三人正说着,律法官匆匆进来:“将军,龟兹王派人来送消息,说他们愿意派五十个青年跟着咱们学练兵,还想请咱们帮着修一座城,作为西域和南边雪山的分界堡。”
忽兰咧嘴笑:“好!告诉龟兹王,城咱们帮着修,青年也教!等陛下的旨意来了,咱们就往南边走!”
与此同时,南海的番禺港正热闹非凡。王翦站在刚修好的码头边,看着工匠们调试蒸汽吊车,赵佗和冼夫人并肩走来,手里拿着一份名册。
“王将军,”赵佗把名册递过去,“咱们留了二十个农师在苍梧教双季稻,三十个工匠帮着修港口,还有十个懂秦话的商人,教南海百姓跟关中通商。冼夫人还帮着选了一百个南海青年,准备送去咸阳学律法。”
冼夫人接过话头,语气里满是笑意:“这些青年里,有一半是渔民的孩子,他们听说咸阳有蒸汽船,都想去看看。还有,咱们在珠江边种的新稻种,已经抽穗了,比以前的稻子饱满多了,百姓们都高兴得很。”
王翦点点头,目光望向东南方的海面:“南海这边安稳了,可东边和南边还有大片地方(今东南亚)没划入大秦版图。上次陛下给的世界地图上,那边画着大片雨林,据说有香料、象牙,还有能一年三熟的稻田。我已经写了奏报,派人经漕运送咸阳,问问陛下下一步是不是往那边走。”
冼夫人眼睛一亮:“那边我去过!去年跟部落的人去采香料,见过那边的百姓,他们种的豆子比咱们的粟米还高产,就是不懂修水渠,老闹饥荒。咱们要是去了,帮他们修水渠、教农法,他们肯定愿意归顺!”
赵佗也道:“而且那边靠海,要是修几个港口,大秦的蒸汽船就能直接通到东边的海岛,以后运香料、珍珠就更方便了。就是得提醒陛下,那边雨林里瘴气重,得让虞姬姑娘多准备些草药。”
王翦笑着点头:“我在奏报里已经写了,还提了让墨家弟子多带些防潮的木料,那边雨水多,蒸汽炮车的零件怕生锈。”
咸阳宫的书房里,嬴政刚处理完西域商道的税银账本,蒙毅就捧着两封捷报匆匆进来:“陛下!西路军和南路军的奏报都到了!”
嬴政接过奏报,快速浏览一遍,嘴角忍不住上扬:“好!忽兰在西域安顿了农师、工匠,还得了龟兹王的支持;王翦在南海教种新稻,冼夫人还选了青年去咸阳学律法,都做得不错。”
这时,赵姬端着一碗银耳羹走进来,见他笑得开心,便问道:“可是两路军有消息了?”
嬴政把奏报递给她,又从书架上取下世界地图,在案上铺开:“你看,他们都问下一步该往哪走。西域以南、南海以东,还有大片地方没划入大秦版图。”
赵姬放下银耳羹,俯身看着地图,指尖先指向西域以南的雪山区域(今西藏):“政儿,你看这里。这片地方多雪山融水,能灌溉农田,而且地势高,占了这里,既能挡住西边可能来的蛮夷,还能连通西域和蜀地,以后蜀地的粮食就能通过这里运到西域,不用再绕远路。”
嬴政眼睛一亮,指尖顺着她指的方向划过去:“阿母说得是!上次蒙恬说,蜀地的粮仓满了,却难运到西域,要是打通这里的山道,粮草运输就能省一半功夫。而且这里的牦牛、青稞,说不定能在北境推广,帮着士兵们过冬。”
赵姬又指向南海东南方的雨林区域(今东南亚):“再看这里。冼夫人说过,那边有一年三熟的稻田,还有香料、象牙,要是平定下来,不仅能成为大秦的新粮仓,还能通过这里的港口,把大秦的丝绸、瓷器卖到更远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那边的百姓多受饥荒之苦,咱们派农师教他们修水渠、种新稻,他们定会真心归顺。”
嬴政摸着下巴,若有所思:“只是这两处地形都复杂,西域以南多雪山,南海东南多雨林,士兵们怕是会不适应。”
“这有何难?”赵姬笑着说,“西路军里有草原五王,他们熟悉山地气候,乌苏还懂雪山融水的用法;南路军有冼夫人,她熟悉雨林,还能帮着跟当地百姓沟通。再让虞姬姑娘多配些防治瘴气和风寒的草药,墨家弟子准备些适应地形的工具,定能成功。”
嬴政点点头,立刻吩咐绿萝:“传旨,召韩非、萧何、蒙毅、韩信来书房议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