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工人的儿子(2/2)
他的父母很早就不做农耕了,在时代的浪潮推动下,进厂当了流水线工人。
当然,进的不是朝廷的大厂,而是民间富商建立起来的小厂。
尽管公厂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岗位,但数量始终有限,哪有那么容易进去?
景泰二十年刚做完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大概5亿。
这个数据不要以为很少,真实历史中,根据《明实录》和现代学者的研究:
明初(1393年)人口约6000万(洪武二十六年的官方统计)
明中期(1500年前后)人口恢复至1亿至1.3亿。
再说个历史数据,在15世纪中叶,全球人口约4-5亿。
华夏自古以来都是人口大国。
现在这个5亿的数字,除了朝廷鼓励生育,人民生活越好越愿意生孩子,除此之外,还因为领土扩张,被新纳入大明国籍的人口。
如今最赚钱的途径,唯有经商。
这是一个“你只要肯低头弯腰,就能捡到金子”的好时代!
其实,《经商税》挺重的,从太祖皇帝在洪武年间定下的祖制“三十税一”,提升到现在的“十一税二”。
一夜之间,整整涨了六倍有余!
当年朱祁钰要涨商税,还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强烈反对呢。
大臣们不是心疼商贾,而是担心,因为税收过重,万一他们不做生意了怎么办?
朝廷还怎么割韭菜?他们的额外分红还如何保障?
朱祁钰力排众议,非要违背祖训,坚持涨高商税。
事实证明,税率高对于经济,没有任何影响。
因为新税率的主要收割人群是那群拥有百万资产的巨富,小资商贩依旧沿用“三十税一”。
当生意做大之后,交那点税,算不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