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盐潮笺·潮音(2/2)
“这是在奏潮信歌!”徐老人突然反应过来,拿出潮信歌抄本跟着哼唱,铜铃的节奏竟和抄本上的乐谱分毫不差。就在这时,七星灶的灶膛里突然冒出青烟,青烟在半空凝成个模糊的人影,是之前见过的盐工头李老,他开口时,声音比上次更清晰:“后辈人,你们终于听懂潮音了……”
“李老,这些铜铃是用来做什么的?”萧凡往前凑了凑,李老的人影笑了笑:“是用来预警的。民国二十三年那场大潮前,我们就发现潮音不对,才提前封灶藏盐。这些铜铃能感应潮声变化,若有大潮或旱情,铃会提前三天响,响的次数不同,预警的灾害也不同。”
李老说着,抬手往盐仓的方向指:“盐仓石柱下的暗格里,还有个潮音盒,能记录潮音变化,你们可以用它续编潮信歌,让后来人也能听懂潮的话。”说完,人影慢慢变得透明,最后化成缕青烟,钻进七个铜铃里,铃身刻着的潮纹突然亮了起来,像有潮水在里面流动。
他们赶到盐仓石柱下,果然在暗格里找到个木盒,盒里装着个铜制的小匣子,匣上有七个小孔,正好能插进七个铜铃。徐老人把铜铃一一插进小孔,匣子突然“咔”地一声弹开,里面装着卷羊皮,羊皮上用炭笔记录着民国二十三年到封灶前的潮音变化,每天的潮高、潮时都写得清清楚楚。
“这是潮音档案!”老张激动得直拍大腿,“有了这个,我们就能预测潮水了!”他突然指着羊皮末尾,“你看这里,写着‘潮音变,稻种醒’,难道和之前的稻种有关?”
当天傍晚,他们把潮音盒放在七星灶旁,铜铃还在时不时地响,每次响,盐田上的盐稻苗就摇晃一下,像是在回应。萧凡坐在潮音盒旁,看着铜铃上的潮纹在月光下闪着光,突然想起李老说的“听懂潮的话”——盐工们藏的哪里是铜铃,是和这片海相处的智慧啊。
小女孩突然指着玻璃罐喊:“鱼苗长新纹了!”罐里的小鱼苗尾鳍上,第四道环纹正慢慢显形,是淡蓝色的,像极了远处的海面。就在这时,铜铃突然同时响了七声,声音清脆又急促,盐田上的盐稻苗剧烈摇晃起来,苗叶上的星纹连成一片,在地上映出个“涨”字。
“要涨大潮了!”徐老人立刻翻出潮信歌抄本,对照着潮音盒里的记录看,“三天后有大潮,比民国二十三年的小些,但也得提前准备。”村民们一听,立刻开始加固盐田的堤坝,把盐仓里的陶瓮搬到高处,忙得热火朝天。
三天后的拂晓,大潮果然来了,浪头比往常高了三尺,却被加固后的堤坝挡在外面,盐田安然无恙。潮水退去后,盐田上的盐稻苗竟长得更绿了,稻穗上的金斑闪得像撒了把碎金。萧凡走到潮音盒旁,发现铜铃上的潮纹里,渗出些细小的盐晶,落在地上竟拼成了个“安”字。
徐老人翻开潮信歌抄本,用芦苇汁在新的一页上写:“七铃响,潮音传,盐工旧智,护我盐田。”抄本写完的瞬间,七个铜铃突然同时响了一声,声音温柔又绵长,盐母晶石里的光点也跟着闪了闪,像在点头。
萧凡知道,盐潮笺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找到”和“传承”。七星灶的火暖着人心,潮音盒的铜铃守着盐田,比目鱼带着小鱼苗在潮汐沟里洄游,盐稻苗上的星纹映着天上的银河——这片盐田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和海、和潮、和天上的星星连在一起,和一代又一代盐工的念想连在一起。
或许有一天,后来人会在红树林里捡到铜铃,会在盐仓里看到潮音档案,会在玻璃罐里发现带着四道环纹的小鱼——他们会摇响铜铃,听着潮音谱哼起潮信歌,然后明白:所谓秘密,不过是前人想对后人说的话;所谓传承,不过是把这些话一句句接过来,再对着更远的人说下去。
夜风掠过盐田,潮音盒里的铜铃轻轻响了一声,像在说:听,潮又在说话了。